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美食

> 驢肉火燒怎麼來的

驢肉火燒怎麼來的

保定驢肉火燒相傳是宋代時,漕幫大勝鹽幫之後做成的美食,他們將俘獲的毛驢宰殺燉煮,夾在火燒裏吃由此誕生。還有種説法是明朝朱允炆大將李景隆在漕河鎮為了給軍士充飢創新的一種美食,河間驢肉火燒相傳是乾隆下江南經過河間,住在農家吃飯,農家將烹製的驢肉加到了火燒裏,乾隆吃後大加讚賞,由此誕生。

驢肉火燒怎麼來的

 

保定驢肉火燒的來歷:

保定驢肉火燒的發祥地為保定市徐水區漕河鎮。漕河系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境內河流名稱,漕河鎮以漕河命名。漕河驢肉火燒歷史悠久。相傳,宋代時漕河碼頭有漕幫和鹽幫兩個幫會。漕幫以運糧為業,鹽幫以運鹽為業。雙方為稱霸碼頭,時常大動干戈,最終以漕幫大勝收局。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無法處理,便宰殺燉煮,設慶功宴;再將肉夾在當地打製的火燒內吃。漕河驢肉興起,名吃由此誕生。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明惠帝朱允炆開戰。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一帶,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飢。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的馬肉也尤為香。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製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農桑,禁屠戮牛馬,漕河一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僅以驢肉食用;又加驢比馬價格賤,人們專養驢食用。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裏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製的小驢肉,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

驢肉火燒怎麼來的 第2張

河間驢肉火燒的來歷:

清乾隆帝下江南水旱兩路必經河間,一次錯過住處在農家吃飯,農家為了讓皇帝吃着方便,把精心煮制的驢肉加到層次鬆軟的火燒裏,乾隆吃後連連稱讚美味可口。問農家此為何物,農家如實回答:大火燒加驢肉,乾隆甚喜,即興賦詩一首:“河間處處毛驢旺,巧婦擀麪似紙張。做出火燒加驢肉,一陣風來一陣香”。

乾隆差人在河間修築行宮常住,河間乾隆行宮及手書御碑均有史料記載,以飽食驢肉火燒美味,後回到皇宮還時常想念驢肉火燒,遣和紳來河間尋找做驢肉火燒的那户農家進宮。和紳也是一位美食家,民間還流傳着一段和紳吃驢肉火燒的故事,時值中秋和紳與幾位夫人在府內吃驢肉火燒賞月,當時皓月當空,和紳見鮮香酥脆的驢肉火燒裏面層次極多,一層層比紙張還薄,吃到嘴裏鬆軟異常。拿起夫人的玉手把玩時不禁詩興大發:“玉人指甲長,火燒分外香。兩相皆上品,對月透華光”。

此詩表述的意思是清朝女人們每日修剪的指甲非常長非常薄,薄到能夠透過指甲看到微弱光線的月亮,火燒的層就和女人的指甲薄厚一樣。

標籤: 驢肉 火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ms/z1n46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