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美食

> 驢肉火燒的歷史文化

驢肉火燒的歷史文化

保定驢肉火燒的發祥地為保定的漕河鎮。宋代,碼頭漕幫和鹽幫經常為爭碼頭大動干戈,漕幫獲勝後,俘獲毛驢,便宰殺燉煮,將肉夾在火燒裏吃,漕河火燒誕生。明朝,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兵,朱允炆大將李景隆退兵到漕河鎮,殺軍馬充飢,當地烹製的馬肉格外好吃,因驢肉比馬肉便宜,所以當地人養驢食用,夾在火燒裏成為了當地名吃。

驢肉火燒的歷史文化

驢肉火燒的歷史文化:

保定驢肉火燒的發祥地為保定市徐水區漕河鎮。漕河系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境內河流名稱,漕河鎮以漕河命名。漕河驢肉火燒歷史悠久。相傳,宋代時漕河碼頭有漕幫和鹽幫兩個幫會。漕幫以運糧為業,鹽幫以運鹽為業。雙方為稱霸碼頭,時常大動干戈,最終以漕幫大勝收局。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無法處理,便宰殺燉煮,設慶功宴;再將肉夾在當地打製的火燒內吃。漕河驢肉興起,名吃由此誕生。

驢肉火燒的歷史文化 第2張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明惠帝朱允炆開戰。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一帶,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飢。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的馬肉也尤為香。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製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農桑,禁屠戮牛馬,漕河一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僅以驢肉食用;又加驢比馬價格賤,人們專養驢食用。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裏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製的小驢肉,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

標籤: 驢肉 火燒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ms/kgyq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