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什麼意思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什麼意思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什麼意思

1、“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人的行為準則是為人處事,應該像大自然一樣多為善而不為惡,多付出而不索取。

2、出處:出自《道德經》第八十一章,這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書本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3、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7、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8、譯文:真實的言詞不華美,華美的言詞不真實

9、行為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

10、真正瞭解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能深入瞭解

11、有道的聖人不私自積藏,他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儘量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

12、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人的行為準則是為人處事,應該像大自然一樣多為善而不為惡,多付出而不索取。

13、註釋:①信言:真實可信的話。

14、②善者:言語行為善良的人

17、⑤聖人不積:有道的人不自私,沒有佔有的慾望

19、⑦多:與“少”相對,此處意為“豐富”

10、⑧利而不害:使在萬物得到好處而不傷害萬物。

21、⑨聖人之道:聖人的行為準則。

22、賞析:本章的格言可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

23、前面三句格言在於提示人要信實、訥言、專精

24、後面四句,在於勉勵人要“利民而不爭”

25、信實的話,由於它的樸直,所以並不華美

26、華美之言,由於它的動聽,往往虛飾不實

27、善者的言論,止於理,符於實,所以不必立辭巧説;善者的行為,真誠不妄,正直不欺,所以不必自作辯解

28、反之曉曉巧辯的人,乃是由於言行的欠虧而求自我掩飾。

29、“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0、”這話運用到現代學術界的情形,的確如此。

31、現代的知識活動愈來愈專精,“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

32、以博學自居的人,對於任何一門學問,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

33、所以為學如果博雜不精,則永遠無法進入知識的門牆

34、“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35、”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愛的表現

36、佛洛姆説:“愛是培養給與的能力

37、”“為人”“與人”便是給與能力的一種表現。

38、“聖人”的偉大,就在於他的不斷幫助別人,而不私自佔有,這也就是“為而不爭”的意義。

39、老子深深地感到世界的紛亂,起於人類的相爭——爭名、爭利、爭功……無一處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無一處不在競逐爭奪,為了消除人類社會的糾結,乃提出“不爭”的思想。

40、老子的“不爭”,並不是一種自我放棄,並不是消沉頹唐,他卻要人去“為”,“為”是順着自然的情狀去發揮人類的努力,人類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據為己有

41、這種貢獻他人而不和人爭奪功名的精神,亦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41qp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