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是什麼意思

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是什麼意思

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是什麼意思

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意思:

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憂:深憂。

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出處:

唐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相關原文: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jié)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相關譯文: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餘,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麼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後,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裏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諫太宗十思疏》的創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鑑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着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諫太宗十思疏》的作品賞析

全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為中心展開論述。先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提出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結論。然後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

作者魏徵的簡介:

魏徵(公元580—643年), 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

少年出家。曾參加隋末農民起義。後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被擢為議諫大夫,歷任祕書監、侍中等職。參預朝政,先後向太宗陳諫二百餘事,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後以修史功,進位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標籤: 而德衰 功成 殷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22r6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