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環而攻之而不勝的而是什麼意思

環而攻之而不勝的而是什麼意思

環而攻之而不勝的而是什麼意思

環而攻之而不勝”的意思:

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而”的意思是表順接。之應該是代詞,指代"城。

環而攻之而不勝”的出處:

孟子《孟子·公孫醜下》。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裏的小城,只有方圓七裏的外城,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啊。城牆並不是不高,護城河並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所以説: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孟子·公孫丑下》的主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本文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後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的介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標籤: 環而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w89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