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者,謂之和”是什麼意思?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者,謂之和”是什麼意思?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者,謂之和”是什麼意思?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意思: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出處:

戰國時期·子思《中庸》。

原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作者子思的介紹: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説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

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

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glp2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