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而是什麼意思?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而是什麼意思?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而是什麼意思?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中的而”是表並列,翻譯為並且、同時”。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的意思是: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

該句出自唐代韓愈《師説》。

《師説》中而”字的用法:

1、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表遞進,翻譯為而且”。

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2、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順接、順承),不譯。

譯文: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

3、惑而不從師。錶轉折,翻譯為卻”。

譯文: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

4、國小而大遺 。錶轉折,翻譯為但是”(或可解釋為表並列,不譯)。

譯文: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

5、羣聚而笑之。表修飾,不譯。如是而已 而已,語助詞,翻譯為罷了”。

譯文:就成羣聚在一起譏笑人家。

原文選段: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註釋: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誌。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國小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巫醫:古時巫、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為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云者:説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譯文: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出於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並不是我所説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説: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賞析

文章闡説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於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文中列舉正反面的事例層層對比,反覆論證,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全文幅雖不長,但涵義深廣,論點鮮明,結構嚴謹,説理透徹,富有較強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創作背景:

《師説》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作者到國子監上任後,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着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作者介紹:

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祕書郎韓仲卿之子。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韓昌黎集》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9qy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