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是什麼意思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是什麼意思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是什麼意思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所以,無法與他親近,也無法同他與他疏遠。

這句話出自於:春秋末期·老子《老子·道德經·五十六章》。

這一章講的是智者的修養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認為,智者不應是説教者,而應通過自我修養,言行一致,豁達大度,以取得人們的尊崇。

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譯文如下:

聰明的智者不多説話,而到處説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慾的孔竅,關閉住嗜慾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脱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脱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範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註釋:

知者不言: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能描述出來的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

作品介紹:

《道德經》是哲學著作。至今廣泛流傳,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古代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現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介紹:

老子(約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楚國苦縣人,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向老子問禮。傳説他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老子思想的精華是樸素辯證法。在修身方面,講究性命雙修、虛心實腹、不與人爭。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對後代影響深遠。例如:漢初的統治者一度把老子的無為”思想作為信條,採取與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roj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