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三綱五常誰提出的

三綱五常誰提出的

董仲舒。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而三綱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則在宋明以後。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的觀點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這種説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説。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係,三綱立足於關係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份。小編來解説一下“三綱”及“五常”各是什麼意思吧!

“三綱”,是指封建社會的一種道德規範。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合稱“三綱”。

綱,是提網的總繩,即居於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這套封建社會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後經歷代封建統漢者加以系統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條。

“五常”,也叫“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關係,這些人倫關係,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也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誰提出的

1、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儒客大家。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

2、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説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説,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3、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

4、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標籤: 三綱五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j1rx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