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信達雅誰提出的

信達雅誰提出的

信達雅誰提出的的答案是:嚴復

“信”“達”“雅”它是由我國清末新興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他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信”指意義不悖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於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

通俗的講,譯文要符合漢語言的特點,注重一句話的完整性,即內容、結構、文采,也就是內容的準確性,語法結構的順暢,語言載體的文采文學性。

翻譯雖然為再創作,但是也是忠於原文的,所以嚴復先生就提出了信這一要求。不過不能夠完全的依照原文,在信也就是準確達到原文意思的基礎上,讓人可以沒有困難地閲讀文章,要求通順。雅是嚴復結合了我國古典哲學的一種思想,因為雖然嚴復提倡西學,不過他並不是崇洋媚外,他對於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是極其認同的,所以他認為漢之前的文法是很爾雅的,外文譯中文一定要將二者結合起來。隨着時代發展,也認證了信達雅的很多內容都是符合實際的。

信達雅誰提出的

嚴復先生的“三字經”,深刻觸及、準確涵蓋了翻譯的核心,譯文形式和內容的統一與和諧。正因其原則精煉,所以後人發揮和擴充的內容則能更加系統。現代翻譯工作者雖對本原則的理解各有偏重,但基本都認為:“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譯文要準確,不偏離,不遺漏,不要隨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於原文形式,譯文通暢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雅。該原則一經提出,即得到清末學人的推崇,並在不斷運用中得以發展和完善。如1932年林語堂著述《翻譯論》,對譯文評價提出了三重標準:重實、通順、美,即對原文負責,對讀者負責,對藝術負責。

不難發現,林語堂的主要觀點與嚴復的標準並無太大出入,後來傅雷提出“傳神説”,認為“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錢鍾書提出“化境説”,標準反而顯得虛幻,也未如嚴復標準的簡約,也仍未脱離“信達雅”的窠臼。故而有學者認為,隨着翻譯的昌盛,人們只會越發感到信達雅標準的兼容幷包,因為它自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一種品質,歷久不衰,這也是中國對於翻譯工作做出的重要貢獻。

標籤: 信達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yxy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