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不以木為之者的以是什麼意思

不以木為之者的以是什麼意思

不以木為之者的以是什麼意思
不以木為之者”的以”的意思是:用。

不以木為之者”的意思是: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不以木為之者”的出處:

出自北宋·沈括《活板》。


原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羣從所得,至今保藏。


譯文:

用刻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採用它。五代時才開始印刷五經,以後的各種圖書都是雕板印刷本。慶曆年間,有位平民畢昇,又創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銅錢的邊緣,每個字製成一個字模,用火來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這一灰東西覆蓋它。想要印刷,就拿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然後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滿一鐵框就作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藥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塊平板按壓它的表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樣。如果只印刷三兩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刷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別快。印刷時通常製作兩塊鐵板,一塊板正在印刷,另一塊板已經另外排上字模,這一塊板印刷剛剛印完,那第二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交替使用,極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幾個字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字模,用來防備一塊板裏面有重複出現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做的標籤分類標出它們,每一個韻部製作一個標籤,用木格儲存它們。有生僻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馬上把它刻出來,用草火燒烤,很快可以製成。不拿木頭製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頭的紋理有的疏鬆有的細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藥物互相粘連,不能取下來;不如用膠泥燒製字模,使用完畢再用火烤,使藥物熔化,用手擦試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們得到了,到現在還珍藏着。


《活板》的介紹:

《活板》是北宋官員、科學家沈括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是關於北宋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記錄,詳細記載了活板製作與印刷的過程,通過沈括的介紹,活板的面貌在讀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現。文章條理清楚而有序,抓住活字印刷的主要優點、活字印刷的特徵——活”來進行説明,將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靈活作鮮明的對比,使這種對比方法貫穿在全文的説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優越性,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標籤: 之者 木為 不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w44gz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