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不拘於時的於是什麼意思

不拘於時的於是什麼意思

不拘於時的於是什麼意思

不拘於時”的於”:介詞,放在動詞之後作被動,可譯為被”。

不拘於時”的意思是:不受時俗的拘束。

不拘於時”的出處:

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所作《師説》。

原文選段: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説》以貽之。

相關譯文: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説: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説》來贈送他。

相關賞析

《師説》大約是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年-802年),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此時的作者決心藉助國子監這個平台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着既不願求師,又有着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6kx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