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憂愁患難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而得以生存,安逸快樂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導致滅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是憂患使人生存,安樂使人滅亡。

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什麼意思

憂患:憂愁禍患。安樂:安逸享樂。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難,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和勇氣,磨練意志。在憂慮禍患中能激勵人(或國家)奮發促使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則會使人(或國家)萎靡死亡。

對人的一生來説,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説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説:“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宋·陸九淵《與蘇宰書》:“然君子每因是以自省察,故缺失由是而知,德業由是而進。屯難困頓者,乃所以成君子之美也,故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説,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説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説服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xq1x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