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意思是:自稱為“智者”的人其是並不博聞多見,而博聞多見的人也不一定是“智者”。“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篇,其主要論敍了“專精”與“廣博”的關係,告訴了人們“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不要過度追求完美的道理。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是什麼意思???

釋義: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譯文:

真實的表述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表述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見得擅長道義之辯,擅長於道義之辯的不見得善良;明於道的人不見得博學,博學的不見得明於道。聖人不堆積這些德能表觀以及功果財富的附贅。

他盡力幫助人民,他自己也更充實;他儘量給予人民,他自己也更豐富。理想的行為方式是順導萬物而不妨害萬物,聖人的行為準則是雖有作為但不與人爭。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脱的人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詳細釋義

博者不知 bó zhě bù zhī 成語解釋 博:廣。無事不知的人不能專精一門學問或技能

常用程度: 生僻

感情色彩: 中性詞

成語結構: 主謂式

語法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人的學識 產生年代 古代 典故出處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1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成語示例 他是一個~的人 近 義 詞 博而不精

漢語詞典解釋

博者不知 bó zhě bù zhī 解釋 博者:知道事物多的人;不知:不專精。指知道的東西太廣泛的人,就不能深入其中一個方面,對事物就會所知不深。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含義,描述是什麼?

用來説明謙虛的人

心裏清楚的人是不會發表言論的,

是説話不絕的人,都是浮淺之輩

當然後兩句是説的特殊情況下,明白一件事的人不一定很有才華,相反,有才華的人也可能會在一些小事上犯錯誤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標籤: 不博博者 知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4gm4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