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三不知是什麼意思?

三不知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指對開頭、中間到結尾一無所知。也指什麼都不知道

三不知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三不知

成語發音:sān bù zhī

成語解釋:指對開頭、中間到結尾一無所知。也指什麼都不知道

成語出處: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八回:“清晨起來,恐怕蘇友白見親事不成,三不知去了,便忙忙梳洗了,親到寺中來請他。”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口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成語例句:馬南邨《燕山夜話·變三不知為三知》:“遇到別人問起許多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常常一問三不知。”



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

指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不瞭解,完全不知道;匆促間,突然;無為縣方言,不經常,偶爾,元曲中常見。

《左傳》中所説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鄧拓在他的《變三不知為三知》一文中,對“始、中、終”做了很詳細的闡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展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

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過程在內。

終,這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説是另一個新過程的開始。

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是指什麼

三不知指的是對事情的發生、過程與結尾都不知。

一問三不知的意思是怎麼問都不知道,很糊塗或很無知。比喻對實際情況瞭解太少。

出自《左傳》,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説道:“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近義詞

一無所知,拼音yī wú suǒ zhī,意思是什麼也不知道。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五:“國小生望後便倒,扶起,良久方醒。問之一無所知。”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人見識少。

左傳中的三不知是指

左傳中的三不知是指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始,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階段中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過程情形終就是事物發展變法的結果。

典故

“三不知”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齊國為防止晉國坐大,就派大夫陳成子帶兵援鄭。有個名叫荀寅的部將報告陳成子説:“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説,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罵他説:“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説:‘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説:“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説: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

含義

《左傳》中所説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終三階段三方面都不知道,現在逐漸產生了別的意思。後來用“三不知”應對內情一無所知,有時指裝糊塗,指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都不瞭解,也就是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常説一問三不知,其中“三不知”是指什麼?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傳》。相傳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苟瑤率大軍攻打鄭國,齊國害怕晉國強大對自己造成威脅,便派名將陳成子帶兵暗中援鄭。一日,屬下一部下報告陳成子:“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説,晉軍打算出動1000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全部消滅我軍。”

陳成子聽了大怒,罵道:“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幹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就是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回國後我要報告國君。”其部將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説:“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意思是説,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的開始、發展、結果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不會有好結果。

這個詞語流傳至今也是形容在詢問別人的時候,別人什麼都不知道就在大肆宣揚,當別人問道自己的時候,自己卻回答不上來,所以也是用於形容冒冒失失;當然在清朝的時候這個詞語卻不是這個意思,清朝的時候這個詞語是用來形容找不到人,流傳到現在就是對情況一無所知了。

所以現在很多詞語在古代流傳至今的意思都變了,但是在現在的社會中很多人都知道這個詞語,但是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看到這個故事之後相信很多人對於這個詞語有了新的認識。

一問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一問搖頭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並不是真的指有具體的三點不知道,而是一個蓋詞,意思是大量,很多的意思,這裏的“三”並不是表示三個的量詞,而是虛數,指的是多次,幾個,幾次等,“三不知”的意思也就是:什麼都不知道。

這種例子在古詩詞中也很常見,比如李白所寫的《望廬山瀑布》,其中有一句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裏的”三千尺“也不是表示真的三千尺,而是泛指很高,這裏的”三“一樣不是表示高度的量詞,而是一個概括性的蓋詞,或者説是虛詞,同時這句詩也運用了誇張的表現手法,並不是實際的情況。還有《鴻門宴》中的“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此句中的“三”也不是三次的意思,而是多次的意思。

所以説“一問搖頭三不知”的意思就如上文所寫的一樣,“三”表示的是“多”,“三不知”就是都不知道,而不是存在具體指哪三不知。“三”在很多古代文言文中都存在虛詞的使用方法,説白了就是表示“多次”,而不是當作一個單純的量詞來使用,當然”三“在古詩句中也存在當作量詞使用的情況,比如《核舟記》中的”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這裏的”三“就是單純值得“三個人”,這些情況在閲讀文言文的過程中要注意辨別,否則可能會導致對於一整篇文章的理解。

就如《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並不説三個人中必定有一個我值得學習的,而是説幾個人,或者這些人當作肯定有一個人的某一點是值得我去學習的,總而言之”一問三不知“沒有具體的”三不知“而是運用了虛詞的手法,表示了什麼都不知道。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m6md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