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三伏天是什麼?

三伏天是什麼?

三伏天是什麼?的答案是: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間(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三伏天其氣候特點是氣温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之意。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三伏天是什麼?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入伏”後空氣濕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海洋,空氣潮濕,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內陸地區距海洋遠,其氣候特點是“高温、乾燥”。

明陳三謨《歲序總考全集·一年二十四節氣詳解》“小暑六月節”條的説法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通俗説就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立秋後第二個庚日前一天止,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俗稱“三伏天”。對應現代陽曆,三伏天一般從七月中旬開始,到八月下旬結束。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入伏”後空氣濕度增大,再加上持續高温,極易發生“中暑”現象,中醫把一年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個季節,長夏位於夏末秋初,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氣候特徵是濕熱蒸騰。而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長夏養生重防“濕”, 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

標籤: 三伏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plq0n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