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不遷怒不貳過是孔子哪位弟子?

不遷怒不貳過是孔子哪位弟子?

不遷怒不貳過是孔子哪位弟子?的答案是:顏回

不遷怒不貳過是孔子哪位弟子?

不遷怒,不貳過是指孔子的弟子顏回。意思是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不重複犯同樣的過錯。不遷怒,不貳過出自《論語.雍也》篇的一句話。原文: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據説顏回是一個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自得其樂的人,孔子非常欣賞他的品行,便成了他最愛的弟子。這句話用在今天也是不錯的一句話,也警示着如今的人們心裏面要是有不順心,千萬不要遷怒於他人,不犯第二次錯誤。不遷怒,不貳過是很高的修養境界,一般常人很難做到,很多人碰到不滿意不順心的事往往怨天尤人,在碰到事情時要能夠冷靜分析處理,不感情用事,真正搞清前因後果,吸取教訓,才能不貳過。

顏回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説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歎説;“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幸虧有顏回,才使得孔子與儒家之仁不止於過於墮落。孔子弟子真得其精髓者不過二三子,顏回第一,卻早逝,否則,中國大概也可以有與古希臘師徒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相媲美的機會,可惜顏回早逝!其餘弟子皆不肖,真得其傳之二三子,曾點死於孔子之前,唯餘詹台,卻不得孔子賞識,此後孔子一脈式微。

顏回以舜為志。《孟子·滕文公》(上)記其語,曰:“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顯然,孟子以顏回與舜、稷“同道”。顏回很讚賞舜“無為而治”,即後來儒家所倡導的以“民”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嘗曰:“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荀子·哀公篇》)顏回既與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當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爾志”時,子路答以:“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撼。”而顏回則以“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相答。朱熹釋“無伐善、無施勞”曰:“伐,誇也,善謂有能。施亦張大之意,勞謂有功。”(《論語集註》)以不誇己能、不揚己功為其意。但此説不確。元人所着《四書辯疑》駁朱説雲:“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長之總稱,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藝,通謂之伐善。又言伐無巧,止是不伐之一事。分而為二,顏子之志,豈別無可道焉?……該‘無施勞’者,不以勞苦之事加於民也。夫勞而不恤,乃古今之通患。……顏子之言,於世厚矣。”此説極是。所以,顏回這裏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內修己德、外施愛民之政。這與舜之“無為而治”正相彷彿。在顏回看來,唯以此志施行於天下,方能實現孔子所謂“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論語·公冶》)的社會理想。由此可見,顏回在政治志向上不僅有淑世濟人的入世情懷,而且頗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義精神。

顏回的一生,大多為追隨孔子奔走於六國,歸魯後亦未入仕,而是窮居陋巷。他生活於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社會,儒家的仁義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為愚儒、譏為矯飾,“世以混濁莫能用”(《史記·儒林列傳》)的社會環境中,絲毫不願改其志,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期於“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王符稱讚他:“困饉於郊野,守志篤固,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武不能屈。雖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固弗為也。”(《潛夫論》)若徵之《史記·孔子世家》所記顏回語:“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可知王氏所言非虛。這樣,顏回就只能終生不仕,惟以“願貧如富、賤如貴,無勇而威,與士交通,終身無患難”(《韓詩外傳》卷十)自勉自慰。孔子贊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上《雍也》)。顏回這種注重志氣、追求真理並以之為樂的精神,與孔子本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同上)實同一旨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00zz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