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蹊田奪牛是什麼意思?

蹊田奪牛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蹊田奪牛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蹊田奪牛

成語發音:xī tián duó niú

成語解釋: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成語出處:《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成語繁體:蹊田奪牛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處罰失當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罪輕罰重查看更多蹊田奪牛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3回:“王聞‘蹊田奪牛’之説乎?”



蹊田奪牛什麼意思

蹊田奪牛釋義: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蹊田奪牛

[拼音][xī tián duó niú]

[出處]《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蹊田奪牛 是什麼意思?

蹊田奪牛

詞義:

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詞音:

xī tián duó niú

出處:

《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蹊田奪牛

春秋時,陳國大夫夏御叔的兒子夏徴舒,殺了國君陳靈公。楚莊王表示伸張正義,出兵伐陳,攻破陳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縣),把夏徵舒處死,隨即併吞陳國,準備將陳作為楚國的一個縣。

楚莊王出兵伐陳,曾得諸侯國擁護。得勝後,國內各縣大夫也紛紛致賀,楚莊王因此十分得意。

這時,出使齊國的申叔時回來,向楚莊王彙報出使的經過情況,此時什麼也不説就轉身走了。楚莊王很不高興,責問道:“陳國的夏徵舒叛君作亂,是我主持公道,處以應得之罪,誰都讚揚我做得對,為什麼你對這件事如此冷淡?”申叔時説:“我可以為自己辯白幾句嗎?”楚莊王勉強點了點頭。

申叔時説:“夏徴舒殺了他的國君,你出兵討伐而處死他,做得不錯。不過,假如有人説:只因牽着牛打人家田裏走過一趟,所以就該沒收他的牛——這樣説是對的嗎?牽着牛踩壞了人家的田當然不對,但是因此而沒收他的牛,處罰也過重了。諸侯擁護您,是因為您付伐有罪的人。現在把陳國併吞而為我國的一個縣,這卻是貪得了。用討伐罪人的名義取得諸侯的擁護,然後趁此侵佔別國土地歸為己有,恐怕不怎麼合適吧?”

申叔時所説的原文載《左傳·宣公十一年》:夏徴舒弒其君,其罪大矣;討而戮之,君之義也。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也,曰討有罪也。今縣陳,貪其富也。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無乃不可乎?

楚莊王聽了申叔時的話,覺得有理,便恢復了陳國,打消併吞的意圖。

“蹊田奪牛”,比喻輕罪重罰。(蹊,小徑,這裏用作動詞,意即踐踏)

牛鼎烹雞與蹊田奪牛意思一樣嗎

一、含義不同

牛鼎烹雞: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隻雞,比喻大材小用。

蹊田奪牛:蹊:踐踏;奪:強取。因牛踐踏了田,搶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輕罰重。

二、出處不同

牛鼎烹雞:《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

蹊田奪牛:《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筆畫

牛鼎烹雞的近義詞:大材小用

【拼音】[ dà cái xiǎo yòng ]

【解釋】大的材料用在小處。多指人事安排上不恰當,屈才。

【近義詞】懷才不遇、牛鼎烹雞、牛刀割雞、明珠彈雀。

【反義詞】人盡其才、殺雞焉用牛刀、量才錄用、綆短汲深、物盡其用、小材大用。

歐陽修舉薦過包拯,為何後來又阻止其升官,還罵他是小人?

説起包拯,或許你會想到《三俠五義》中斷案如神的“包青天”,説起歐陽修,或許你會想起曾經令你背到頭疼的《醉翁亭記》,而他們兩者組合在一起,你又會想起什麼呢?

不瞭解歷史的朋友,可能會想兩人都是宋仁宗時期的名臣,應該彼此間相處得很好才對。事實上,歐陽修曾經的確舉薦過包拯。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包拯因擔保官員失誤獲罪,被貶為官兵部員外郎、知池州。

第二年,歐陽修就向宋仁宗舉薦了包拯,還讚揚其:“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於朝廷,自列侍從,良多輔益。”於是包拯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繼而任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而瞭解歷史的朋友就知道,其實二人之間後來是有矛盾的。準確來説,是歐陽修對包拯有意見,他不僅阻止其升官,還罵包拯是小人。這件事是這樣的。

公元1059年,當時包拯任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主管監察部門。由於三司使一職空缺,宋仁宗就有意提拔包拯擔任,可是歐陽修卻極力阻止,還説:“拯所謂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

這裏面有個典故,就是“蹊田奪牛”,意思是種田的人,因為別人的牛踐踏了自己的田,所以將別人的牛佔為己有。歐陽修説的那句話,大意就是罵包拯是蹊田奪牛的小人,因為之前的三司使就是被包拯彈劾治罪的。他彈劾的人已經遭受了處罰,現在他又貪圖別人的職位,實在太過分了。可能有些人看到這裏,就會想不通了,明明之前歐陽修還舉薦過包拯,兩人關係應該很好才對。而且歐陽修與包拯同朝為官,又都是忠臣,接着一起青史留名,兩人之間為何會有矛盾呢?

原來,就在宋仁宗想讓包拯擔任三司使之前,包拯剛剛彈劾了兩個人,就是張方平和宋祁,這兩個人就是之前的三司使。張方平在職期間買土豪的財產,被包拯彈劾,接着朝廷下令讓宋祁接任三司使一職。然而包拯説,宋祁的哥哥宋庠任宰相,所以他不便出任三司使,因此宋祁沒能上任。不過之後宋仁宗加封宋祁為龍圖閣大學士,知鄭州。之後宋仁宗便讓包拯接任三司使,就出現了歐陽修阻止的場面。

歐陽修之所以對包拯不滿,是因為張方平和宋祁,是他的至交好友。兩位好友接連遭到包拯彈劾,從而失去三司使一職,這就讓歐陽修對包拯產生了誤會,什麼誤會呢?

歐陽修認為,包拯彈劾了他的兩位好友,導致他們被罷官,這已經是很嚴重的懲罰了。而他自己卻覬覦這個肥缺,這實在太過分了。當然包拯也是有脾氣的人,聽到歐陽修這樣説他,他乾脆待在家裏不去上任。宋仁宗勸了他很久,直到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包拯才正式擔任三司使一職。不過一年之後,包拯就病逝了,享年六十四歲。

標籤: 蹊田奪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d1oy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