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大節不可奪是什麼意思?

大節不可奪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大節:臨難不苟的節操;奪:強取。指立身處世的節操不能被改變

大節不可奪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大節不可奪

成語發音:dà jié bù kě duó

成語解釋:大節:臨難不苟的節操;奪:強取。指立身處世的節操不能被改變

成語出處: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成語繁體:大節不可奪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世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大節不奪 查看更多大節不可奪的近義詞>>



《論語·泰伯篇》之臨大節而不可奪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説:“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事君子嗎?是君子啊!”

能受命輔佐幼君,執掌國家,這樣的人就具有君子品格。

曾子説過許多有名的話,他説話總是給人一種蕩氣迴腸、擲地有聲的感覺。

曾子和其他人的生命狀態完全不一樣。顏回總是那麼温和平靜,那麼低調內斂,卻又怡然自樂。顏回是修道之人,莊子在寫文章的時候,經常託顏回之口,用顏回和孔子的對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子貢是一個好奇心比較重的人,喜歡問問題,喜歡和孔子探討。子路則是一個莽撞直率的人。

曾子是一個內心澎湃的人,他心懷天下,説的話比孔子説的更恢宏、更有力。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大節”至少有2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安國家、定社稷,這是關於國家大事的。比如文天祥對抗蒙古軍時兵敗被俘,被蒙古軍囚禁三年。在這三年裏,他經受住了分分秒秒的考驗。與一腔熱血、立即引頸就戮的勇氣相比,更難的是他在漫長歲月裏,依然堅守信念。

第二種解釋是,一件事情與生死相關,就一定是大節。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被逮捕之前,他完全是有機會離開的,但是他説“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他説“各國變法,無不從血流成河而成,金鐘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我覺得這段話裏,有我們中國人的英雄主義。中華民族不僅有孔子和顏回那樣温文爾雅的人,也有像曾子這樣有氣節、有血性、內心澎湃、具有英雄主義色彩、性格底色鮮亮耀眼的人。在中國歷史上,“臨大節而不可奪”的人,歷代都有,當然也包括現在的中國。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其實有很多默默無聞的奉獻着,他們都是在和生命賽跑的人。在疫情嚴重的地方,他們毫無膽怯,毅然的選擇去支援的白衣天使們,他們就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傳統。這與“臨大節而躺平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相信大家都會非常喜歡這句話。

雪堂-儒家國學經典 | 雪堂-道家國學經典

幸福豬的雪堂書屋 - 連載

會員通道

“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是什麼意思?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

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

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

這樣的人是君子嗎?

【原文】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譯文】曾子説:“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註釋:臨,面臨;大節,關係存亡安危的大事;奪,喪失,動搖,屈服;風,風範,氣度,風格。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的翻譯以及斷句是什麼?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的翻譯是: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的斷句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擴展閲讀:

【原文】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③?君子人也。”

【註釋】

①六尺之孤: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指十五歲以下。

②百里:指方圓百里的諸侯大國。

③與(yú):同“歟”,表疑問的語氣詞。

【翻譯】

曾子説:“可以把幼小的孤兒託付給他,可以將國家的命脈寄託於他,面對安危存亡的緊要關頭,能夠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這樣的人是君子啊。”

【解讀】

君子的操守

做人要有操守,尤其是身為執政者,在各方面都應嚴格要求自己,按照原則行事。在曾子看來,真正的君子是講道德、有節操、有才能的人,他能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掌國家大政。即便是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大關節時,他們也不會為了一己之私利而改變自己的氣節,始終都堅守着自己的責任。

在本章中,曾子講的雖然是國家大事,但是其核心內容還是個人修身的問題。他覺得無論是為人還是為政,都要做君子,而且還要做真君子。但是,要如何做才能成為真正的社稷之臣呢?對此,曾子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説到“託六尺之孤”,不禁讓人想起劉備託孤之事。劉備兵敗猇亭,病困白帝城,在去世前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同時也把國家託付給了他。諸葛亮沒有辜負這個囑託,用盡平生才智輔佐劉禪,即便是阿斗扶不起,諸葛亮也沒有放棄努力,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此舉,堪稱君子的典範,也為他贏得了千秋美名。歷史上,擔當起併成功完成託孤之責的名臣還有西周的周公、西漢的霍光等人。他們與諸葛亮一樣,永遠彪炳史冊。但是,能勇於承擔託孤之責並矢志不渝的,唯有君子,多數人很難做到這一點。歷史上,王莽、司馬懿等人,都曾被寄予託孤之任,但遺憾的是他們都背叛了自己的諾言,辜負了國家的厚望,成為篡權奪國的亂臣賊子。

其次是“臨大節而不可奪”,這是對託孤寄命之人的更高要求。真正的君子在小事上犯些糊塗沒有關係,但是當面臨大節關頭時,無論如何都不能出現變節行為。文天祥前半生可謂是風流放誕,但當國家大難來臨之際,卻能挺身而出,並從容就義。即便是在被捕之後,他依然不為眼前的利益所惑,自身的氣節沒有絲毫的改變,就連忽必烈都對其敬重有加。正所謂“慷慨捐身易,從容就義難”。身為君子者,應當有所堅持,有所為也有所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堪當託孤之臣,否則只能稱得上個“具臣”而已。

曾子在本章中的最後一句,用了一個設問句作為結尾,意在強調能夠做到這兩點的人,肯定是個“君子”。而且,這個君子也不僅僅是指修養上達到了君子的境界,在能力上還要有着出色的本事,也即一個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幹的人。他若是能夠輔弼君主,執掌國家大政,在大節關頭絕不動動搖,不被外物所惑,這樣的人就是一個講原則的真君子。

在現代的社會中,不會再有“託六尺之孤”的現象,但應該堅持操守這一點沒變。你可以批評虛假和虛偽,但卻不能褻瀆正義,推脱責任。特別是面臨大是大非的時候,應該有堅守正義的執着。或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堅持自己的做人原則,不去隨波逐流。

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説:“自己才華橫溢、知識淵博,卻能向遠不及自己的人請教;有知識、有才能,卻謙虛得好似沒有一樣,從不計較別人的無理冒犯。從前我的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做的。”

這是曾子對老朋友的回憶,“昔日吾友”指的是顏回。

顏回已經去世了,曾子有一天感慨説,有一種很難達到的狀態,他的老朋友顏回能夠做到。

“以能問於不能”,意思是一個很能幹的人願意去向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與“不恥下問題”的意思相同。

“以多問於寡”,是説他有很高的學問,卻願意去問比自己學問低的人。

這是裝的嗎?當然不是!顏回是真心實意的請教,為什麼他願意這樣不恥下問呢?原因是所有人都會有知識盲區。

我們看很多電視競答節目就會發現,很多參賽者都非常厲害,博古通今,知識量豐富,但有時竟然會被一道很簡單的題目難住。

好比你讀到了博士,去請教一個國中畢業的技術工人如何修理自行車,也沒什麼張不開嘴的,因為在修自行車這件事情上,對方就是比你強的多。

術業有專攻,要能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保持一顆空心,你就會發現,向誰請教都是應該的 。

“有若無,實若虛”,意思是一個人有,但他看自己就像沒有一樣。他不因自己擁有而自滿,依然保持謙虛,懷着空杯心裏去接受新的知識和信息。這是一種真實的、敢於認識自我的態度。

顏回是孔子最心愛的學生,子貢,曾子都對他非常推崇,他依然能夠做到“有若無,實若虛”。那些外在的名聲並沒有壓垮他,並沒有成為顏回的負擔,極高的學識也沒有他當成標榜的資本,他似乎將這些東西化作了自己內在的一部分,這就叫“有若無,實若虛”。

“犯而不校”,是説哪怕別人冒犯了顏回,顏回也只是笑一笑便過去了,不會還擊,也不會計較。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名聲沒有那麼在意,他怎麼會怕“黑粉”?“黑粉”冒出來罵他、詆譭他,他也不會放在心上。本來也沒覺得自己有多厲害,偶爾聽一聽其他的聲音,有什麼可計較的呢?

正因顏回到達了“犯而不校”“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的境界,才能如此舉重若輕。

曾子的這一段話是非常得體的。顏回做的這件事情,從佛家的角度叫“無我”,從儒家的角度叫“謙和”。

為什麼“謙”與“和”要合在一起用?因為一個人內心能夠做到“謙”,對外才能做到“和”。如果一個人總是很傲慢,有多餘的稜角和鋒芒,看誰都不順眼,過分執着於某個名頭,刻意追求與眾不同,那麼他跟誰都無法和氣的相處。謙是無法偽裝的,假意謙虛,人們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一個人只有真心的看淡名聲、地位、頭銜,不覺得自己現在的成就、學問和名號有多了不起,才能夠做到謙遜,才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這就是謙和。

曾子如此懷念顏回,可見他的境界也不低。他看得懂顏回好在哪裏,普通人則缺少曾子這種對於美德的洞察力。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説:“可以託付孤兒,可以託付江山,生死關頭臨危不懼的人,這是君子嗎?當然是君子了。”

曾子有很多金句。不同於孔子的其他學生,他説話總是給人一種蕩氣迴腸、擲地有聲之感。

曾子和其他人的生命狀態完全不一樣。顏回總是那麼温和平靜,那麼低調內斂,卻又怡然自樂。顏回是修道之人,莊子在寫文章的時候,經常拖顏回之口,用顏回和孔子的對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子貢是一個好奇心比較重的人,喜歡問問題,喜歡和孔子探討。子路是一個莽撞直率的人。曾子是一個內心澎湃的人,他心懷天下,説的話比孔子説的更宏恢宏、更有力。

“可以託六尺之孤”按古代尺寸,六尺大約是一百四十釐米,孩子長到這麼高的時候,是最難託付的。剛出生的嬰兒,很多人都願意收養,因為孩子沒有記憶,還能如同親生子女一樣培養。孩子長大成人,自己都能夠養家餬口了,也就不需要託付了。最難託付的,就是身高“六尺”的孩子。這時候,孩子的身心還未真正成熟,卻又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腦海中刻下了此前關於家庭的記憶,並且即將進入青春期,進入最叛逆的時候。

曾子説,“可以託六尺之孤”,意思是有人非常值得信賴,我們甚至能夠放心的將這個時期的孩子託付於他。

“可以寄百里之命”,在春秋時期,方圓一百里差不多是一個小國的面積。曾子説,能夠安心的把一個國家託付給這個人。我們可以想想看,這個人需要多大的氣魄,多大的才能!

“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大節”至少有兩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安國家、定社稷,這是關於國家大事的。第二種理解是,一件事情與生死相關,就一定是大節。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被逮捕之前,他完全是有機會離開的,但是他説,“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他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君子人與”就是設問:這樣的人是君子嗎?

最後,他肯定的回答,這當然是君子。

"可託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是什麼意思?

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

此句來自《論語》,原句如下: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人的學問修養做到在朋友之間,“可以託六尺之孤”,託妻寄子的,非常非常難,簡直沒有。歷史上講義氣的人很多,而託孤的人很少。政治上有名的託孤,是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小事糊塗沒關係,面臨大節當頭時,怎麼都變動不了才行。歷史上許多忠臣義士,臨大節而不可奪,最有名的如文天祥、陸秀夫,可以説是儒家的光榮人物。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孔孟思想所謂的學問,並不是讀死書,不是之乎者也矣焉哉的文言文,同時也不是的呢嗎呀吧的白話文。儒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這一節書上所提的這種人,這也就是真正儒家的學問所在。

標籤: 奪是 大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9lq8o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