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始於足下的上一句是什麼是誰寫的

始於足下的上一句是什麼是誰寫的

始於足下的上一句是什麼是誰寫的

始於足下”的上一句是:千里之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意思:

原指走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邁第一步開始的;後多比喻做事的成功在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積累。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出處:

春秋·老子的《老子》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理解:

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老子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提出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的主張,他主張:處理問題要在它未發生以前。治理國家要在未亂之前。合抱的大樹是細小的幼苗長成,九層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

相關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相關譯文:

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着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着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有個人叫陳藩。據説在十五歲的時候,他個人住在一個院子裏研讀詩書。有一天,他父親的一個朋友來看他,名叫薛勤。薛勤看到院子裏雜草叢生、垃圾遍地,有些不高興,於是教育陳藩,説:你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院子打掃一下?”

陳藩當即回答,説: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一間小屋我就不掃了。”薛勤非常吃驚,覺得這小子雖然年少,但是志向如此遠大!他在感歎之餘,也勸誡陳藩,説:有遠大的志向是好事。但是,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你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自己安頓好,以後才能把整個天下治理好。”

當時的朝政比較混亂,外有外戚作亂,內有宦官弄權。陳藩立下掃除天下”的宏願,並非隨口一提,而是用自己的一生來朝這個目標奮鬥。在漢朝,中國還沒有科舉制度,朝廷選拔官員靠舉孝廉”,誰的名聲好,德行好,公認的學問大,朝廷就選拔他做官。陳藩聽從薛勤的勸誡,認認真真讀書,從身邊人、身邊事上吸取學問。二十出頭,就被朝廷選用。

他曾經被安排到一個小地方做一個小小的縣令,這跟他掃天下的宏圖偉業相隔甚遠,但是他沒有掉以輕心,沒有不把治理一縣之地當作一回事,而是殫精竭慮整頓地方,教化民生,把這個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並且在任縣令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實際有用的工作經驗。他在任期內政績顯著,沒多久就被皇帝召回京城,任命為尚書。此後他無論官任何職,始終做好分內之事,同時心念天下。最終,他官至太傅,成為朝廷重臣。

身居高位之後,他開始努力實現掃天下”的志願。比如做到太尉時,皇帝寵信蘇康、管霸兩個宦官。兩個宦官得勢,不住排擠忠良大臣,許多忠臣都被害,羣臣敢怒不敢言。陳藩在朝堂之上,堅決為被害官員申冤,痛斥宦官胡作非為。宦官痛恨陳藩,企圖陷害他,但是因為顧忌他的名望太大而不敢動手。在朝綱崩亂之際,他勇敢地同位高權重的奸佞之臣做鬥爭,掃除奸黨,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東漢動盪百餘年而未滅亡,陳藩的功勞最大 。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成語寓意:

凡事總是由小至大,正所謂集腋成裘,必須按一定的步驟程序去做。《詩經·大雅》的《思齊》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之語,其意思就是先給妻子做出榜樣,宣傳到兄弟,再進一步治理好一家國。試想,一個不願掃屋的人,當他着手辦一件大事時,他必然會忽視它的初始環節和基礎步驟的第一步”,因為這對於他來説也不過是掃屋之類。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語,首先強調的當然是走好足下的第步,要有一個好的開端。更為可貴的是,在強調走好第一步的同時,又強調了走好每一步。有一個好的開端還不夠,還要把這好的開端堅持到最後,堅持到終了,這就是老子慎終如初,則無敗事”的思想。令他扼腕而歎的是,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這種不忘初心”的觀念,在春秋時期的思想大家那裏都可以尋找到。

標籤: 始於足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x4y12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