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意思是什麼

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意思是什麼

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意思是什麼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意思: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脱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最早出自《論語·微子》。

原文: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遊學,落在了後面,在子路急忙趕路的時候遇到一位挑着農具的老農,子路便上前問他:你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農説道:春種夏收是為時節,現在大家都在勞作,你的老師不是應該帶着你一起勞作,你在哪裏找你的老師呢?”

子路覺得老農的話很有道理,便對老農表現出很恭敬的態度。老農見子路是知書達理之人便讓子路留宿,在自己家裏款待子路。

第二天一早,子路繼續趕路,見到孔子之後把遇到老農的經過告訴孔子。孔子説:這一定是一個有修養的隱士。”便叫子路為他引薦去見過了老農,之後。

子路歎息道:”有才能而不作為算是不義吧。就算明白事理,也是隻懂得小節啊;所謂大義,可不能夠丟棄的。潔身自好,獨善其身,是忘記了大義。君子應該以成為國之棟樑為目標而造福一方。獨善其身的做法只能明白大道而已,是不能弘揚正道的,哎,我已經知道那位老人的一生是怎樣度過的了。

五穀”的介紹:

關於五穀”的爭議,解釋有不同,一説是黍、稷、麥、菽、稻,一説是黍、稷、麥、菽、麻。這兩種説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和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於五種,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很大差異。

現在通常説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粱、大豆、玉米,而習慣將米和麪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

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麪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

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一直都多於南方的人口,這與小麥的推廣耕種有直接的關係。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此後至今一直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

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地區種植,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已經居絕對優勢,大麥、小麥、黍稷等糧食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範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

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相繼傳入中國,併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五穀的具體所指並不固定,中國人的糧食供應也是與時俱進,五穀雜糧也泛指各種糧食作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klz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