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賞析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賞析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是: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曉月的餘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着早春的寒霜。“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出自唐代詩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這一句主要通過“雞聲”嘹亮營造了黎明時分萬籟俱靜的特點,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賞析

《商山早行》淺析

《商山早行》主要表達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緻地描繪了出來。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敍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牀而後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於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

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寫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

三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是寫詩人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末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進一步體現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是: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曉月的餘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着早春的寒霜。“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出自唐代詩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這一句主要通過“雞聲”嘹亮營造了黎明時分萬籟俱靜的特點,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

《商山早行》主要表達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緻地描繪了出來。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敍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牀而後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於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寫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 三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是寫詩人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怎麼理解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1、意思是: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曉月的餘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着早春的寒霜。

2、原文: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3、譯文:黎明起牀,車馬的鈴鐸已震動;一路遠行,遊子悲思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曉月的餘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着早春的寒霜。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的泥牆上。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羣羣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裏。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曉月的餘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着早春的寒霜。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學家温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悽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裏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

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緻地描繪出來。

擴展資料: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牀,旅店裏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裏,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

誰知道"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意思?

商山早行

年代:【唐】 作者:【温庭筠】 體裁:【五律】 類別:【羈旅】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註釋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羈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已成為眾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着它而發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晨起動徵鐸 ,客行悲故鄉”,敍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牀而後驛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於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態 。“悲故鄉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了其寢不安眠 、倍加思鄉之情折磨的內心痛楚。

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寫詩人初離驛站之所見。這裏,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成了一幅別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曆,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於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隨着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板小橋上 ,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跡。經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緻的層疊皴染,一幅悽清有致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淨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説其秋景圖深得温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跡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只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別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淒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後,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與這一聯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 ”,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律。

末聯“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繼上聯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豔 、旭日將升的動人景象 ,於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鳧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將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於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鳧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傳出自己希冀早日與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遙相呼應的完美構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於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尾含蓄有致的特點之外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特色 。中間兩聯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後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裏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裏。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牀,旅店裏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裏,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説: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説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並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説:“‘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於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閒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説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閒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裏,“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於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徵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裏,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説,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脱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裏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裏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裏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裏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釋

【註釋】

①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

②“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評解】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閒居江西時的作品。着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

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

風光。

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集評】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作者以寧靜的筆調描寫了充滿着活躍氣氛的夏夜。一路

行來,有清風、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鵲聲、蟬聲,還聞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

然看到那家熟識的小店,可以進去歇歇腳,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這是一首筆調靈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語淺味永,

摹寫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頗有審美價值的淡墨畫——

充滿着農村生活氣息的夏夜素描。

-----------------------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 ,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説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 ,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詞。

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 ,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 。總之 ,“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 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説豐年的主體,不是我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裏,儼然聽到羣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説豐年。先出“説”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説豐年,是詞人的創造。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着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説這是夏景,還不如説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説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峯,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裏,“星”是寥落的疏星 ,“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 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 ,可是筆鋒一轉 ,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 ”,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 ,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我們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gjw8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