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品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抒寫作者在政治形勢劇變之後,在嚴酷現實的重壓下的苦悶、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面情緒以及對未來美好自由生活的朦朧追求。

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起句簡潔,為排遣心中的鬱悶,於是踏着月光向清靜的荷塘走去。“心不寧靜”是全文的情感線索,它給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給以後的抒情寫景創造了特定的條件。在淡淡的月光下,獨處於荷塘世界,感到是個“自由的人”。於是徜徉於荷塘,沉醉於月色,一幅美不勝收的荷塘月色畫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先鳥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給人以總的印象,然後有層次地從上到下寫來,田田的荷葉,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點綴,姿態萬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風送清香,葉動花顫,流水脈脈含情。在這幅畫裏,作家不滿足於對客觀景象作靜止的摹寫,而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機的風姿。接着作家着力寫月光之美。光是難以捉摸的,作家卻藉助於景物,創造出一種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傾瀉在花和葉上,如“薄薄的青霧”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為強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寫月的投影,如有“參差斑駁”叢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光影交錯,岸邊的樹、塘中的荷連結,着意寫月色,但處處不忘荷塘,滿塘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的令人驚異之美,使人神醉。最後寫荷塘四面,着墨較濃的是柳樹,寫下月下的情景,面對樹梢的遠山,樹縫裏的燈光,以及蟬聲蛙鼓則是隨意點染,只為增加生氣,靜中有聲,濃淡相間地反襯了荷塘的幽靜。作者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現實立刻又感到重壓,心裏越發不平靜了。文章最後寫了作者遙想古代江南採蓮勝景,雖不在現實之中,然而藉助聯想,使荷塘畫面擴展,更顯清新雅緻,同時也表達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文章追求的是一種詩情畫意之美。作者調動一切藝術手法,着意創造一個詩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境界。作品中滿貯詩意的是風采綺麗的荷塘月色。作者層次有序地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動靜結合,運用鮮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遠及近,從裏及外地描繪了月光下荷塘的無邊風光。作者時而又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別出心裁地虛實為用,濃淡相宜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作者努力挖掘藴含在大自然中的詩意,讓聲、光、色、味都透出神韻,共同點染荷塘月色綽約的風情。這樣的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不僅使作品富有詩情畫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精於構思、巧於佈局,是《荷塘月色》又一顯著特色。作品開頭寫心情頗不寧靜,這是作品抒情線索的緣起,文章以“我”去觀賞荷塘為脈絡,以人物的行止為線索,全文的寫景抒情過程,都是隨着作者的腳步和視線的移動逐步深化的。行文中以荷塘、月色為中心,又適當點染周圍背景。佈局上層次清晰分明,詳略得當,疏密相間,自然舒展。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典雅清麗、新穎自然。《荷塘月色》保持了這一持色。朱自清很注重語言的錘鍊,且以輕筆淡彩的口語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荷塘月色》中動詞與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準確而傳神地渲染和強化了詩情畫意,而且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精選有聲書

荷塘月色--朱自清孫道臨朗誦35.3萬9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説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

採蓮少女盪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着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説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迴歸現實,高於現實。

擴展資料:

《荷塘月色》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現實但又無法超脱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1927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時寫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全文語言樸實無華,但實則用詞斟酌,文章構思也是精妙絕倫。文章寫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委婉地表達出了作者滿懷政治理想,但卻對社會無奈而迷惘,想超脱現實尋覓自由,卻又無能為力的一種複雜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的正直知識分子在艱難坎坷中徘徊前進的印記。

文章開篇第一句便交代了作者當時的心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從第一段也可以看出來朱自清散文的特色,語言樸實,沒有令人晦澀難懂的詞彙,就像在跟一個普通人做尋常的談話一般。“滿月”和“月亮漸漸升高”交代了作者臨出門欣賞荷塘月色的時間。第一段的重點是三個字“不寧靜”,這將與後文的“靜”形成鮮明對比。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正是因為心裏無法得到寧靜,而想要去尋找一個能夠慰藉自己心靈的地方,便選擇了月色下的荷塘。

那麼,作者為何會“頗不寧靜”,這要去分析此文的寫作背景,分析作者的身份。文章的最後落款時間是1927年7月,此時作者正在清華大學任教。而此時的社會背景是蔣介石背叛革命,中國的社會處於被黑暗籠罩的境地。朱自清曾參加過“五四”愛國運動,説明他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一個愛國的人在看到祖國前途無助的時候,他便會無比地迷惘、茫然無措。作者朱自清為社會的動盪不安而感到擔憂,為當時的現實情況而感到不滿和憎惡。他想尋覓一方安寧,想要超脱現實,尋找到精神的淨土。他想改變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但是卻很無奈。就是在這樣複雜的情緒之下,朱自清寫出了《荷塘月色》。

文章第二段主要描述了夜晚的孤獨和寂靜。“曲折的小煤屑路”、“幽僻”、“白天也少有人走”,從這些語句中,可以想象到作者在走往荷塘的時候,所經過的地方都是無比地安靜。接着作者對道路兩旁的樹進行了描述,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畫面感,這也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個特色。讀他的散文就像在看一道真實的風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這一句再次反映出朱自清散步語句樸實的特點。

文章第三段作者交代了到達荷塘之前的心理感受。他説“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這進一步表現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實在想要尋求一方天地,在那裏有內心的自由與寧靜,而不是要去面對如此灰暗的社會。我們可以想到,在舊中國的時代,像朱自清一樣的愛國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無奈,可能都只能通過在夜色下“獨處”而獲取內心片刻的寧靜,享受短暫的自由。那時有多麼無奈,當今新時代的我們就有多麼幸運,這提示我們必須要堅定愛國之心,對祖國心懷感恩,並且學會珍惜眼前的和平與幸福。

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是作者描寫文章主題荷塘月色的部分。在這部分之前,作者通過交代時間、天氣、心情,為全文渲染了主色調,為文章的中心情感作了巧妙的鋪墊。而後,作者便真正地開始了對荷塘月色的描寫。

荷塘、荷葉、白花、月光、樹影,簡單的意象卻被作者寫出了神韻。荷塘是“曲曲折折”的,荷葉是“田田”而“層層”的,這些疊詞釋放出來音樂之美,顯得畫面感十足,非常生動。在描寫荷塘月色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修辭手法,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花像“一粒粒明珠”,像“碧天裏的星星”等等。這些比喻手法運用地十分巧妙,再一次提高了畫面的清晰度。除此之外,作者還使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本不可見,也不可聽,作者用這樣的方式將荷花香味的虛無縹緲、若隱若現表達得恰到好處。後面作者對月色的描寫仍然採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讓我們看到了動態的美。作者對荷塘、荷葉、白花、月光、樹影的描寫都是靜中有動,把沒有生命的景象也寫出了生命,十分傳神。

文章第六段,作者對荷塘周圍的景色進行了描寫,是樹影、楊柳和夜色下微弱的風光,還有熱鬧的“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這裏是文章開篇以後第一次出現真正的聲音。一直都是寂靜的,然而現在突然有了一些熱鬧。但作者説:“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一句話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人視為名言,長掛嘴邊,寓意着內心的一種迷茫和虛無。在文中則表達了作者的一絲不易發現的煩躁,因為他來到月色下的荷塘,本是想找一方寧靜,結果還是被打擾。此外,這句話到今天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內心的堅定,不會輕易被環境所幹擾,外界如此喧囂,自己卻依然享受孤獨。

文章的後面部分是作者的一些聯想,有“採蓮”,有“妖童媛女”,還有“江南”。通過這些聯想,作者將現實與想象進行了對比,現實是無比殘酷,而想象總是很美好,點起了文章的感情高潮,再次道出作者書寫此文所表達的迷茫、無措,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對自由和安寧的美好向往。

二、總結

《荷塘月色》一文反映出了朱自清超強的文學功底。

(一)文章的構思獨到,作者看似像在漫不經心拉家常,言語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文章的結構和佈局精妙絕倫。先是全文思想感情的鋪墊,再到描寫過程中的情感起伏和波動,最後到作者的理想追求。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文章的每個用詞逐句,都是作者仔細思考之後的思想結晶,每個都沒法挑剔、不可替代。

(二)文章的畫面感超強。擅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讓文字更加生動,讓畫面感增強。使用疊詞以及遠近關係的描寫,讓景物活在了我們的眼前,從作者的文字中,我們看到了月色下的荷塘,層層疊疊的荷葉,點綴的白花,楊柳依依,樹影斑駁,隨風而動。

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的賞析:文章一開頭先點出了詩人的寫作原因,而後描繪荷塘的景象與荷塘的月色之美,又由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全文抒發了作者踏月尋幽的感慨,描繪細膩傳神,表現了作者因為荷塘月色而得到紓解的心境。

《荷塘月色》的主要內容

全文可以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寫出了作者“不平靜”的心理狀態,點明瞭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原因第二部分寫出了荷塘四周的環境,抒發了作者踏月尋幽的感慨第三部分描繪了荷塘和月色的景緻第四部分描繪了歷史上採蓮的風俗,表現了作者因為荷塘月色而得到紓解的心境。

作者寫作《荷塘月色》時,中國正處於白色恐怖時期。作者一直為中華民族吶喊和鬥爭,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與憎惡使詩人對於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因此當時作者心裏不寧靜。最後作者由江南採蓮的舊俗, 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朱自清的描繪細膩傳神,具有如同“工筆畫”的筆法,就把“荷塘月色”描繪得細緻入微, 形象生動, 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荷塘月色全文賞析

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脱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第一段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敍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

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於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只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於踽踽獨行於荷塘的一番妙論。“揹着手踱着”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

第三段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緻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

第四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着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五段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複雜心理。

標籤: 荷塘月色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92x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