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的意思

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的意思

“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的意思是讚賞別人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在一段時間內有極大的進步,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出自《資治通鑑孫權勸學》:“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的意思

選自《資治通鑑》。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看)”由此故事而來。成語中“阿蒙”比喻學識淺陋的人;“非復吳下阿蒙”,指應待事物。《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説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意思是什麼?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意思:很久沒見到過這人,今天看到了,就應當立即重新刮目相看招待。比喻即使多日不見,別人已有進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原因:三日後能被人刮目相看的必須是“士”,也就是有志氣、有志向的人。士要被人刮目相看必須別“三日”,這裏的三日當然不是指三天(這裏的三日是虛數),而是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時間可以改變一切,量的積累會導致質的變化。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觀點看待同一事物。

典故:

當初,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説:“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泛覽書籍,瞭解歷史罷了。你説軍務繁多,哪個像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説:“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説:“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應當用新眼光來看待(我),長兄為什麼認清事物這麼晚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交為朋友然後離開。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什麼意思啊?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意思:有四層意思

第一,三日後能被人刮目相看的必須是“士”,也就是有志氣、有志向的人;

第二,士要被人刮目相看必須別“三日”,這裏的三日當然不是指三天,而是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第三,時間可以改變一切,量的積累會導致質的變化;

第四,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觀點看待同一事物。

詞 目: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釋 義: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話是什麼含義?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句話的含義是:

1,三日後能被人刮目相看的必須是"士",也就是有志氣、有志向的人

2,士要被人刮目相看必須別"三日",這裏的三日當然不是指三天(這裏的三日是虛數),而是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3,時間可以改變一切,量的積累會導致質的變化

4,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觀點看待同一事物。

士別三日,當刮目想看

讀音:(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kàn)

比喻即使三日不見,別人已有進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造句:小文平時學習不努力,自從老師批評他以後,他刻苦學習,期末考試他竟然考了雙百分,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呀!

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 是什麼意思

一、讚賞別人在短時間內發生巨大的變化

二、所在選段原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當權掌握重要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理由推辭。孫權説:“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專門研究傳授經學的學官嗎? (你)只是應當粗略地閲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説你軍務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益處。”

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議論,魯肅十分驚奇地説:“你今天的才幹和謀略,再也不是那個我所認識的阿蒙了!”呂蒙説:“有志氣的人分別了幾日後,就應當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長你看清楚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於是魯肅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後離去。    

三、所在選段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當權掌握重要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理由推辭。孫權説:“我難道是想要你成為專門研究傳授經學的學官嗎? (你)只是應當粗略地閲讀,瞭解歷史罷了。

你説你軍務繁忙,哪能比得上我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益處。”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與呂蒙議論,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十分驚奇地説:“你今天的才幹和謀略,再也不是那個我所認識的阿蒙了!”

呂蒙説:“有志氣的人分別了幾日後,就應當用新眼光重新看待他,兄長你看清楚這件事情也太晚了啊!”於是魯肅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後離去。 

四、出處

《資治通鑑·孫權勸學》

擴展資料

一、呂蒙的故事

呂蒙(178-219),字子明,東吳四英將中排第三。東吳孫權繼位後前來投奔,在剿滅吳郡城外的盜賊一戰中嶄露頭角。呂蒙早年沒有上過什麼學,是個大老粗。但呂蒙並非無謀之人,周瑜攻打南郡時還向他請教過戰術。

孫權很欣賞呂蒙的作戰能力,便勸他多看些兵書,這就是著名的"孫權勸學"。217年,魯肅病逝,呂蒙代魯肅之職,成為東吳的第三位水軍都督。隨後,關羽攻打樊城,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成功襲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作為主將,呂蒙四面圍住麥城,活捉了關羽。219年,呂蒙病逝。

二、《資治通鑑》的簡介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按時間先後敍次史事,往往用追敍和終言的手法,説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敍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士別三日

標籤: 刮目相看 三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26m2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