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燒餌塊由來是什麼

燒餌塊由來是什麼

燒餌塊由來是什麼

據古籍記載,麥類製作的食品古時約統稱為“餅”,米類製作的為“餌”。雲南水稻栽種歷史悠久,民間到了農曆歲末,家家户户都要挑選最好的大米,洗淨浸泡後蒸熟,放在碓中舂細如泥,案板上用蜂蠟抹好,再搓揉為長方、橢圓、扁圓等形狀,用作饋贈的食品,稱為“餌饋”,時間一久,老百姓就把它諧稱為餌塊了。民國期間,玉溪人翟永安在昆明端仕街開設的“永順園”,以專賣此品而出。

餌塊過去的名字叫餌饋,但饋字麻煩,且餌塊大多做成塊狀,時間長了,就叫成了餌塊。

過去,舂餌塊是用手工。

現改成機器打,機器一次打六十斤米,再用機器揉。

餌塊還有一段歷史,叫“大救駕”,把餌塊和皇帝扯上關係。

清軍入關,崇禎皇上在煤山上吊自殺。

但明朝還沒有徹底滅亡,在南方的明宗室再立新帝,成立南明小政權,但位置都不穩。

最後一任南明皇帝叫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不久就被清軍打得往西跑,跑到雲南。

清軍又佔領雲南,這朱由榔沒辦法,跑到緬甸躲了起來。

結果順治皇帝發令,説,你緬甸不把朱由榔送回來,我就打進緬甸。

那時的雲南王是吳三桂,幫着順治吆喝。

為這事,緬甸還出現了兩派,打了起來,最後緬甸國王的弟弟來了個政變,把哥哥殺了,將朱由榔獻給吳三桂。

吳三桂絞死朱由榔,明朝徹底滅亡。

話説朱由榔往緬甸跑的時候,路過邊境小城騰衝。

因為後有追兵,一路連飯都吃不上。

在騰衝休息,向老百姓要飯。

老百姓就做了一盤炒餌塊,朱由榔已經幾天沒有吃飽了,狼吞虎嚥,就下了肚。

吃完了,仰天長歎,這可救了我的駕了!由此,騰衝出了一個狼狽皇帝命名的飯食:大救駕,其實就是炒餌塊。

朱由榔死在一六六二年,已經過去近三百五十年。

餌塊這是雲南土著彝族人的傳統吃食。

昆明自古是昆明族和叟族的地盤。

昆明族和叟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後來演化為黑蠻,被漢人稱為夷人,解放後該夷為彝。

餌塊和別的米制品不同,別的米制品難保存。

餌塊做成,放在背陰的屋子裏,下面墊上松毛,就是馬尾松的松針,上面碼上餌塊,可以久放不壞。

標籤: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1wpq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