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愚人食鹽的道理

愚人食鹽的道理

到事物內部的聯繫,不能單一形而上學的看問題。昔有愚人,適友人家,與主人共食,嫌淡而無味。

主人既聞,乃益鹽。

愚人食鹽的道理

食之,甚美,遂自唸曰:“所以美者,緣有鹽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鹽而怪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鹹在鹽中。

”愚人食鹽不已,味敗,反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過則非唯無益,反害之。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一個很遠的朋友家裏去,主人便很殷勤地招待(他)。

並煮了好幾道好菜和這位客人(一起)享用。(可是忘了放鹽,所以每道菜都淡而無味。)(這位客人對主人)説:"(這些菜都)淡了一點,都沒有味道。

"主人於是到廚房拿了些鹽(攪拌了一會兒再),請客人嚐嚐,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自言自語道:"菜這麼好吃,是因為放了鹽。"黃昏時回到家,母親已備好了飯菜。

(他)説:"放鹽了嗎?放鹽了嗎?"母親取出鹽,感到有點奇怪。看到自己兒子吃鹽不吃飯菜。母親問:"怎麼可以這樣呢?"他説:"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鹽中。"愚人一直不停地吃鹽,口味敗壞,反而變成他的禍害。

天下的事情都一樣,過了就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更:即改變聞已:聽罷益:譯為增加所以:表示原因緣:譯為因為空:空口薄暮:靠近傍晚具:準備好,準備口爽:口味敗壞昔:即從前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 任何事情都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合理,食鹽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於不懂得適度的道理。

愚人食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譬如不懂佛的人,聽到適當地節制飲食,對身體和修行都有好處,於是就不吃飯食,經過七天或十五天之後,因飢餓而影響了身體,對修行也沒有好處,就像這個呆子因為鹽有美味而空口吃鹽,結果使口舌不能辨味一樣。經文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

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釋義從前有一個呆子。他到別人家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飯,他嫌萊太淡沒有味道。

主人知道後,就又在他的菜里加了些鹽。嚐到加了鹽的美味之後,他便自言自語地説:“菜之所以鮮美的原因,是因為加了鹽,加一點點鹽尚能如此鮮美,何況更多呢?”這個呆子愚蠢無知,便空口吃鹽,吃了以後口舌失去味覺,反受鹽的害。擴展資料:世界上所有美麗的東西,都在於和諧之美,如果失去了和諧的格調,任何事物都會顯得不美了。

比如最美好的音樂就是所有音符都能夠和諧統一,此起彼伏,協調一致,美妙無比,才會演繹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否則就是噪音,令人身心苦累而已。人生也是如此,身心狀態、行為修養、言語舉止、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事業家庭、社會關係等等,也要和諧相處,團結進步,才是美麗的人生,否則就是不幸或者不夠幸福的人生了。通常的人都會在一生中不停地去追求家庭事業、感情慾望、錢財享受、地位權利、榮耀尊嚴等等,因為感受到這些所追求的東西能令自己的生命“美味”許多,但如果僅僅只是追求其中的一項或者幾項,而把生命本身需要的和諧之美忘記了,那就會偏離了原先自己努力的初衷,因為每個人的初衷都是想把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過得更加完美、更加燦爛的。

有些修行人也會很容易陷入這種偏激的追求當中,一味地苦行,或者片面地執著一種行為,而忘記了自己的身心和諧、自他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忘記了修行的最初目的是要斷除妄想雜念、破除生死輪迴的怪圈,從而跳出二元對立的、非此即彼的慣性思維,反而更加執著於有相而無常的世間法則了。

《愚人食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愚人食鹽出自《百喻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是看到事物內部的聯繫,不能單一形而上學的看問題,二是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

愚人食鹽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愚人食鹽》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要注意分寸,掌握恰當的方法,堅持適度的原則;就如澆花一樣,每天澆適量的水就可以了,不要一次性澆“死”,“一勞永逸”。《愚人食鹽》是佛家寓言,出自《百喻經》。

原文:昔有愚人,至於他家。

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食已口爽,反為其患。譯文: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給他食物。食物嫌淡而無味。

主人知道之後,於是添加鹽。他吃了後,感覺這菜餚十分美味,於是自言自語説:“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很少就如此,何況又多了?”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只吃鹽。

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天下的事情都是這樣,經過則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是有害的。故事梗概: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去親戚家吃飯,主人在菜中加鹽,菜都很美味可口。

傻人以為鹽既然那麼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麼多菜。於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裏急急打開,抓了一把放進口裏。

愚人吃鹽的故事説明什麼哲學道理

愚人食鹽,佛家寓言。出自《百喻經》。

故事梗概是:從前有一個愚笨的人,去親戚家吃飯,主人在菜中加鹽,菜都很美味可口。

傻人以為鹽既然那麼好吃,回去每餐都買鹽來吃好了,省得煮那麼多菜。於是到了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裏急急打開,抓了一把放進口裏,結果,他嚐到的不是美味,而是又苦又澀吃了想吐的味道。這個故事從哲學上看,聯繫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整體與部分是辯證統一的。

關鍵部分雖然有重要意義,但整體卻擁有部分不具備的功能。反對孤立的形而上學觀點。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

愚人食鹽的全文和翻譯及寓意

《愚人食鹽》南朝  古天竺僧伽斯那全文: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

主人聞已,更為益鹽。

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翻譯: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

主人給他食物,食物嫌淡而無味。主人知道之後,於是添加鹽。加了鹽,食物就味美,於是(他)自言自語説:“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

很少就如此,何況又多了?”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只吃鹽。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寓意: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合度,食鹽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於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文學鑑賞:文中的這個愚人以其荒謬的邏輯,付諸於極端的行為,以至於自身也深受其害。很明顯,他不知道,世間萬物皆有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會適得其反、事與願違。老子就曾説過:知道滿足,就不會招致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招致危險。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要好好把握,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災禍,才能長久快樂。愚人食鹽比喻貪吃好玩,與斷食偏食都不適中。過分的享樂與吃苦主義都有偏。世間萬事必須適中,過與不及都可能壞事。

又比喻有些人做事不負責任,可能一生一世都一事無成,過分的熱衷名利,也會造成爭奪計較而造惡業,或勞碌一生,與煩惱糾纏不休,乃至生生世世都輪迴不息。世間萬事做得適中,即成功立業。物用之得適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適即人盡其才。時、地、人、都恰到好處,即事事皆通,否則事事都障礙。

世間事事物物皆須靠我。

愚人食鹽的譯文和道理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飯,嫌棄食物淡而無味。主人聽到之後,於是又在菜裏添加了鹽。

他吃了後覺得很美味,於是自言自語説:“菜之所以味道鮮美,是有了鹽的緣故。

很少就如此,何況量多的時候呢?”這個愚蠢的人沒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鹽。吃過之後味覺敗壞,反而成為他的禍患。原文: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

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

食已口爽,反為其患。啟示1、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合度,食鹽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於不懂得合度的道理。2、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給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變成了謬誤。所以,凡事均有度,過猶不及。

標籤: 愚人 食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yzgx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