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守株待兔作者是誰

守株待兔作者是誰

韓非。守株待兔,漢語成語,拼音是shǒu zhū dài tù,比喻死守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作者是誰

釋義: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屬河南)人。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於一身,將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及著作。其學説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

韓非著有《孤憤》《五蠹》《內儲説》《外儲説》《説林》《説難》等文章,後人收集整理編纂成《韓非子》一書。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

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

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從此,他便不再種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樹根,等着奇蹟的出現。此故事用於批判那些不知變通,死守教條的思想方法。守株待兔能用於褒義,只要掌握了規律,在兔子必經之道上栽幾棵樹等兔子撞,也是可以的。比如某地是日軍必經之地,我們只要在此做好準備,守株待兔即可。

其實,野兔撞在樹樁上死去,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並不意味着,別的野兔也一定會撞死在這個樹樁上。可是,這個農夫竟然以偶然當作必然,不惜放下農具,任其耕田荒蕪,專等偶然的收穫。這個故事告誡我們:不要存有僥倖心理,不要總想着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於意外之財,結果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一點點地創造的,如果總想不勞而獲,那麼人生就會像這個宋國人的田地一樣荒廢掉。

人們也經常用這個寓言諷刺那種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作永恆不變的規律,不肯積極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穫的人們,因此,我們也不應死守教條規矩,應積極主動地創造成果。

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誰?

作者是韓非。守株待兔,漢語成語,拼音是shǒu zhū dài tù,比喻死守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五蠹》。

釋義: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成語故事: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在地裏幹活,忽然從遠處跑來一隻兔子,它十分慌張,一不小心就撞在樹樁上死了。

農夫很高興,撿起這隻死兔子回家美美地飽餐一頓。他想每天都有這樣的好事就好了,於是他放下農具整天守在那棵樹下,一無所獲。擴展資料:近義詞:墨守成規出處: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釋義: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規矩不肯改變。反義詞:通達權變出處:《後漢書·賈逵傳》:“《左氏》義深於君父,《公羊》多任於權變。

”釋義: 通、達:通曉,懂得;權、變:權宜,變通。做理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懂得變通,不死守常規。

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

“守株待兔”的作者是:韓非,戰國時期。“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

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後人所恥笑。

寓意: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請問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誰?

標籤: 守株待兔 作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yy0yg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