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誰?

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誰?

韓非。守株待兔,漢語成語,拼音是shǒu zhū dài tù,比喻死守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誰?

釋義: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稱韓非子或韓子。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作為秦國的法家代表,備受秦王嬴政賞識,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

他被譽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周)。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霸道思想。

《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來源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説和寓言故事也成為成語典故的出處。宋國有一個農夫,不分陰晴,不分寒暑,每天都要在地裏勞動,非常辛苦。

有一天,農夫正在地裏幹活,突然,一隻野兔從草叢中躥出來,一下子撞到一個樹樁上,撞死了。農夫高興極了,走過去撿起兔子:“真是上天送給我的一頓美餐!”他非常慶幸自己的好運氣,晚上回到家,他美美地吃了一頓,心裏合計着:“想不到真有這等好事,要是以後每天都能撿到一隻兔子,我就可以不用再這麼辛苦的種田了,他決定,從明天起,就守在那個樹樁的旁邊。第二天,農夫來到地裏,把鋤頭扔到一邊,悄悄地躲到樹樁旁的一顆大樹後面,等待着兔子再跑過來撞到樹樁上,一整天,農夫連眼睛都沒眨一下,生怕錯過一隻兔子。但是,直到天黑兔子也沒有出現,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他又在樹樁旁等了一天,兔子依然沒有出現,後來,農夫始終沒撿到兔子,地裏的野草卻越長越高,莊稼都荒死了。

人們都取笑他的這種行為,並且很快就傳遍了宋國。

守株待兔作者是什麼代?

守株待兔的作者:韓非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新鄭(今屬河南)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於一身,將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言論及著作。

其學説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韓非著有《孤憤》《五蠹》《內儲説》《外儲説》《説林》《説難》等文章,後人收集整理編纂成《韓非子》一書。

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

“守株待兔”的作者是:韓非,戰國時期。“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

一天,一隻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隻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後人所恥笑。

寓意: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請問守株待兔的作者是誰?

標籤: 守株待兔 作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41mn0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