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行而世為天下法是什麼意思?

行而世為天下法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行:所作所為;法:效法。言行要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為世人作學習榜樣

行而世為天下法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行而世為天下法

成語發音:xíng ér shì wèi tiān xià fǎ

成語解釋:行:所作所為;法:效法。言行要謹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為世人作學習榜樣

成語出處:西漢·戴聖《禮記·中庸》:“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翻譯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翻譯: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出自戰國·子思《中庸·第二十九章》。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思想:

君子注意自我修養,所以才能成為天下人的典範。君子是朋友們學習的好榜樣。

《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聖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內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標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內容着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着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係,並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係、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

在此章的最後引出全書後半部分的核心“誠”,並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內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中庸》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這句話是説,真正的君子,他的言語行動都會為天下人做出表率,因為他的心在道上。中國“四書五經”的內容大抵是小到修身,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些內容在當時是講給諸侯聽的,“君子”指的是諸侯國的國君,勉勵國君要做一個君子一樣的人。在孩子的世界裏,“天”就是爸爸,“地”就是媽媽。爸爸媽媽的言語行動會影響到孩子,所以要時時處處給孩子做表率,古人的智慧就體現在這裏。

作為一個國王,他會想到他的言語行動首先應該為自己的國民做出榜樣;其次給其它國家的領導人做出榜樣;再次給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樣;最後,為子孫後代做出榜樣。我的言語行動會成為天下的道、天下的法、天下的規則。

如何把其中的智慧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結合起來呢?作為個人,我們首先要考慮在家庭裏的言語和行動會影響到孩子。孩子的思維模式跟父母的思維模式是一樣的,父母會怎麼想的孩子都會知道,因為父母日常的言語行動裏面就體現出來了所關心的主題。當我們的言語、行動、思維真正開始為父母着想的時候,孩子很快就會開始學習。身教重於言教,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如果他自身的德行散發出一種光芒,時間長了以後,會給我們全社會一個表率,也會照亮天地萬物。

無論是作為普通人的小人物,還是大到一個學校的校長,乃至一個省的省長、甚至更大的領導,都要把這句話放在心中,時時刻刻想着“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動而世為天下道什麼意思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君子的舉動可以世世代代為天下人共行的常道,他的行為可以世世代代為天下人所效法,他的言語可以世世代代為天下人的準則,在遠處仰慕他,在近處也不討厭他。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什麼意思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的意思是:一個普通人卻成為千百代的榜樣,一句話卻成為天下人效法的準則。

【出處節選】《潮州韓文公廟碑》——宋·蘇軾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故申、呂自嶽降,傅説為列星,古今所傳,不可誣也。

【白話譯文】一個普通人卻成為千百代的榜樣,一句話卻成為天下人效法的準則。這是因為他們的品格可以與天地化育萬物相提並論,也關係到國家氣運的盛衰。他們的降生是有來歷的,他們的逝世也是有所作為的。所以,申伯、呂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説死後成為天上的列星,從古到今的傳説,是不可否認的。

擴展資料

1、《潮州韓文公廟碑》創作背景

《潮州韓文公廟碑》是一篇創作於宋代時期的散文,作者蘇軾。這篇文章是蘇軾於1092年(元祐七年)三月,接受了潮州知州王滌的請求,替潮州重新修建的韓愈廟所撰寫的碑文。

2、《潮州韓文公廟碑》鑑賞

碑文高度頌揚了韓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績,並具體描述了潮州人民對韓愈的崇敬懷念之情。碑文寫得感情澎湃,氣勢磅礴,被人譽為“宋人集中無此文字,直然凌越四百年,迫文公(按指韓愈)而上之”。

這篇碑文將議論、描述、引徵、對話、詩歌等熔鑄於一爐,高論卓識,雄健奔放,駢散兼施,文情並茂。正如王世貞所説:“此碑自始至末,無一懈怠,佳言格論,層見迭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奪目,蘇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什麼意思?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出自

宋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意思就是:

普普通通的人可以成為百代師表,一句至理名言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法規。

出處: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

1)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是皆有以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5分)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句話而為天下法。這是因為參天地的變化,關盛衰的運。

(2)或曰:“公去國萬里,而 謫於潮,不能一歲而歸。沒而有知,其不眷戀於

潮也,審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w49r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