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是什麼意思

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是什麼意思

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是什麼意思

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的意思是:令天下人恐懼得雙足併攏站立而不敢邁步,眼睛也不敢正視了!

這句話出自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汲鄭列傳》。

原文節選:

張湯方以更定律令為廷尉,黯數質責湯於上前,曰:公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業,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二者無一焉。非苦就行,放析就功,何乃取高皇帝約束紛更之為?公以此無種矣。

譯文如下:

張湯剛以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做了廷尉,汲黯就曾多次在皇上面前質問指責張湯,説:你身為正卿,卻對上不能弘揚先帝的功業,對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惡慾念。

安國富民,使監獄空無罪犯,這兩方面你都一事無成。相反,錯事你竭力卻做,大肆破壞律令,以成就自己的事業,尤為甚者,你怎麼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規章制度也亂改一氣呢?你這樣做會斷子絕孫的。

內容介紹:

該篇是汲黯和鄭當時的合傳。汲黯是武帝朝中名聞遐邇的第一流人物。他為人倨傲嚴正,忠直敢諫,從不屈從權貴,逢迎主上,以此令朝中上下皆感敬畏。比如人家謁見傲慢的丞相田蚡,都是卑躬屈膝俯首下拜,而他偏只拱手作揖,見大將軍衞青時亦行平等之禮。

兩次奉旨出使,他都中途變卦,或半路而返,或自作主張發放官糧賑濟災民;批評別人的過失,他從來耳提面命不留情面,即使對至尊的君主及其寵幸的權要人物也敢當面諫諍指責,無所顧忌。傳中寫他四次犯顏武帝,三次斥罵丞相公孫弘和御史大夫張湯,言辭都極為尖鋭無情。

難怪羣臣為之震恐、責怨;公孫弘、張湯對他恨之入骨;而武帝雖在背後罵他甚至起過殺心,但又不得不承認他是社稷臣”而寬容幾分。司馬遷懷着極其欽敬的心情為汲黯樹碑立傳,不多敍政績,而傾全力表彰他秉正嫉惡、忠直敢諫的傑出品格。

環繞這個中心,列傳運用輻湊之法將眾多的零散材料交織在一起,從多方面的人際關係中反覆刻畫人物個性,尤其是一再描寫汲黯同最高統治者武帝和公孫弘、張湯之間的對立與衝突,就使他那漢廷第一直臣的光輝形象被異常鮮明地表現了出來。

其中,汲黯那些一針見血、極具個性的言語被大量實錄,其辭之犀利精粹,其情之激切義憤,皆力透紙背,震撼人心,對展示主人公思想品格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

作品介紹: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作者介紹: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或前135年—?),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蹟傳説。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6jk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