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什麼是氾勝之書

什麼是氾勝之書

中國漢代農書。作者氾勝之,本姓凡氏,遭秦亂,避地氾水,因改姓氾。今山東曹縣氾水人。生卒年不詳。漢成帝時為議郎,曾任勸農使者和輕車使者,在都城長安附近(今陝西關中地區)指導農業生產,成績顯著,後升任為御史。本書原名《氾勝之》,《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十八篇;《隋書·經籍志》始稱為《氾勝之書》,以後就通用此名。原書約在北宋初期亡佚,現存的《氾勝之書》是從《齊民要術》等一些古書中摘錄的原文輯集而成,約3500字。內容有耕田法、溲種法、穗選法、區田法,以及禾、黍、麥、稻、稗、大豆、小豆、枲(纖維用大麻)、麻(子實用大麻)、瓜、瓠(葫蘆)、芋、桑等13種作物的栽培技術。其中耕田法,首次明確提出“凡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早獲”,這是針對關中地區春旱多風、採取以保墒為中心的技術措施,不僅在當時,也是迄今仍在沿用的原則。溲種法,是熬取家畜動物的骨汁,加糞調糊,用以拌種的種子處理技術。區田法,又稱區種法,是一種抗旱保墒、集中使用肥水的豐產栽培措施,方法是不必平整土地,將地挖成小方塊的“區”(即凹的意思,義同窩),在區中施足基肥、蓋土、澆水,然後下種。據書中稱用此法種植的禾、黍、麥、大豆、瓜、瓠、芋等都可比常規種植的產量高出數倍。現代在西北、陝北、山東等地採用的“窩種”及“掏缽種”技術還是區田法的遺風。至於本書記載的作物栽培技術,反映了西漢時期所達到的較高水平,同時也開創了中國農書中作物各論的先例。

什麼是氾勝之書

《氾勝之書》原書雖已佚失,輯本僅保留了其中的片段,但多少可以從中瞭解一些2000年前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概況及其技術水平,併為研究中國農業技術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參考書目

石聲漢:《氾勝之書今釋》,科學出版社,北京,1956。

萬國鼎:《氾勝之書輯釋》,中華書局,北京,1957。

標籤: 勝之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o08zz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