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什麼意思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什麼意思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什麼意思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意思是: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決定了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利。

運:運籌。帷幄:軍用帳幕。千里之外:指戰場。

這句話出自於: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上(劉邦)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

意思是:劉邦説: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我不如張良。

這説明張良軍事能力高強,善用腦,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戰爭、調兵遣將。

這句話形容雄才大略,指揮若定。比喻很有才智的人無需上陣,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戰略部署,就能夠讓事情獲得成功。

西漢時期,劉邦當皇帝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問百官他與項羽的區別,百官紛紛誇讚他大仁大義。劉邦説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傑,所以能得天下。

成語故事:

張良是漢朝的開國功臣。他本是韓國人,韓國被秦國滅掉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他變賣家產,到外面去結交英雄好漢。後來,他果然認識了一位勇士,就隨他去刺殺秦始皇。張良為此專門鑄造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鐵椎。遺憾的是,這次刺殺行動失敗了,張良受到通緝,便逃到下邳。他在下邳隱姓埋名,一面鑽研兵法,一面等候時機。劉邦起兵後,張良就參加了他的部隊。張良身體不好,從未帶兵作過戰。但他足智多謀,為劉邦出了許多好主意。

劉邦打敗項羽,取得天下後,有一天在洛陽南宮宴請羣臣。席間他問大家: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麼?請大家暢所欲言。”有兩位將領馬上回答説:項羽待人輕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厚而且愛護別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大家,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懷疑,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哈哈大笑,説: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運籌帷幄之中,使前方在決戰中取勝,我不如張良;安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我不如蕭何;統領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他們三人都是人中的俊傑,卻為我所用,這是我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個謀士范增,但又不被任用,這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羣臣聽後心悦誠服。

成語寓意:

運籌帷幄”的意思是在軍帳內對軍略做全面計劃,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曾有這麼一個説法,一個睿智有謀略的指揮官勝得過一百個戰士”,要是有一個聰明睿智的戰爭指揮官,在每次戰爭之前都策劃好正確的戰爭策略,制定好作戰的方向和路線,那麼這場戰爭就會有很大的勝算。要是沒有運籌帷幄的優勢,再怎麼勇敢的千軍萬馬都只能茫然的衝鋒陷陣,沒有戰略,沒有規律,有可能只是一盤散沙。所以,如果把戰爭比作人的身體機體,那麼一個運籌帷幄的指揮官就如大腦的神經中樞,控制和指揮着人的行動,故需要清醒而敏鋭的大腦來指揮行動。可見,能夠運籌帷幄,在戰爭中尤為重要。

作品介紹: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敍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鮮明,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這篇文章兩千年來膾炙人口,現代被各種版本的高級中學語文教科書收錄,一直作為中學生語文必讀篇目。後世還由這篇文章衍生出多個成語,以及大量的文學藝術或戲劇影視作品。

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為《項羽本紀》。

作者介紹: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説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k10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