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亡國之音是什麼意思?

亡國之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亡國之音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亡國之音

成語發音:wáng guó zhī yīn

成語解釋: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成語出處:西漢 戴聖《禮記 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成語繁體:亡國之音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靡靡之音 查看更多亡國之音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卿勿為亡國之音,使人悒悒。(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林四娘》)



亡國之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亡國之音,漢語成語,讀音是:wáng guó zhī yīn,原指遭遇亡國之痛的感觸詩詞或者文章,後來泛指頹靡淫蕩的歌曲。出自《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

“亡國之音”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政體腐敗沉迷私慾淫樂等,從而帶動社會糜爛之風,社會法制與公平淪喪於金錢和權勢,使體制毒瘤縱生人心散失,則國家將臨頹敗難挽傾覆難遏之危。

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什麼意思?

這裏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頹廢淫蕩、低級趣味的樂曲,就是國家滅亡的聲音啊 指代 在歌舞昇平中會使人沉淪乃至家破國亡

桑間濮上

出處《禮記·樂記》:“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漢書·地理志下》:“衞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

【釋義】:桑間在濮水之上,是古代衞國的地方。後來用“桑間濮上”指淫靡風氣盛行的地方。即男女幽會。

“亡國之音”指的是哪兩句詩

“亡國之音”指的是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 》杜牧 (唐)

後庭花,本是江南常見的一種花,因多在庭院中栽培,故被稱為後庭花,後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時,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

樂府民歌喜歡選用一些常見的花名,作為曲牌名,玉樹後庭花就被選中,因此 《玉樹後庭花》又成為了一種曲牌名,它成為亡國之音,要從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説起。

陳叔寶為張麗華所作的《玉樹後庭花》,因此,成了亡國之音。陳朝滅亡了,《玉樹後庭花》卻流傳了下來,劉禹錫在他的詠史詩《金陵五題台城》中,也曾提及此曲:

台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户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

此詩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後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全詩寓情於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鍊,藝術構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敍事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原文

泊秦淮⑴

煙籠寒水月籠沙⑵,夜泊秦淮近酒家⑶。

商女不知亡國恨⑷,隔江猶唱後庭花⑸。

詞句註釋

⑴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遊賞之地。

⑵煙:煙霧。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⑸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白話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樹後庭花。[2]

創作背景

杜牧前期頗為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遊宴的場所,“秦淮”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詩人夜泊於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賞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載於《全唐詩》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裏的邏輯關係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説“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説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名家點評

《唐詩正聲》:吳逸一曰:國已亡矣,時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驟聞,自然興慨。

《批點唐詩正聲》:寫景命意俱妙,絕處怨體反言,與諸作異。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周雲:亡國之音,自不堪聽,又當此景。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弼為用事體。何仲德為熔意體。

《唐詩繹》:首句寫景荒涼,已為“亡國恨”鈎魂攝魄。三四推原亡國之故,妙就現在所聞猶是亡國之音感歎,索性用“不知”二字,將“亡國恨”三字掃空,文心幻曲。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公元828年(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於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

詩中的“亡國之音”是指什麼?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夜泊秦淮,詩人聽到隔江傳來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表面上,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女”無知,但是詩人的矛頭所向,卻是那些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權勢顯達。在距陳朝覆滅已有兩個半世紀之遙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國事為懷,用亡國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歷史悲劇又將重演的預感。“不知”實為“商女”開脱之詞,唱者無心,而聽者有意。“猶唱”二字上溯歷史,説明沉緬酒色的揮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現實,揭示了當今的達官貴人像陳後主一樣,如此下去,也將亡國;如不改弦更張,將要自蹈覆轍,不堪設想。抒發了詩人的振聾發聵的警示。

標籤: 亡國之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6w40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