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國之存亡,匹夫有責是什麼意思?

國之存亡,匹夫有責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匹夫:平民男子。指國家興亡大事,每個平民都有責任

國之存亡,匹夫有責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國之存亡,匹夫有責

成語發音:guó zhī cún wáng,pǐ fū yǒu zé

成語解釋:匹夫:平民男子。指國家興亡大事,每個平民都有責任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分句;用於號召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當代成語

近義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查看更多國之存亡,匹夫有責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國之存亡,匹夫有責,我們不能袖手旁觀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昰什麼意思?

意思:國家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是由“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演變而來,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話最早是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擴展資料:

出處:

1、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2、習達元《三教同仇》二:“俗話説:‘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貧道雖入空門,但總是炎黃子孫。

釋義:

“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王帝,國號。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光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是天下將滅亡。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權力的人去謀劃。 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

“率獸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帶領。帶着野獸來吃人。比喻統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以八字成文的語型,出自梁啟超。

意為國家之事的興亡,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原始出處,出自《左傳》和《列女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什麼意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ntiānxiàxīnɡwánɡ,pǐfūyǒuzérn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n謂國家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的人都有責任。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rn顧炎武簡介(1613-1682年),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號亭林,後人尊稱其為亭林先生.崑山(今屬江蘇省)人.他出身名門,少年勤奮讀書,14歲中秀才.青年時常議論朝綱,反清復明,失敗後遍訪名山大川,潛心治學.rn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平生不做無益之文,主張”文不苟作”,”須有益於天下”治學強調”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重實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樹,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圖》、《金石文字記》、《音學五書》等書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代表作《日知錄》較為系統闡述了他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觀點.rn《日知錄》rn〔原文〕rn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rn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禽獸者也.昔者嵇紹之父康被殺於晉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時,而山濤薦之入仕,紹時屏居私門,欲辭不就.濤謂之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於人乎一時.”傳誦以為明言,而不知其敗義傷教至於率天下而無父者也.夫紹之於晉,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當其未死三十餘年之間,為無父之人亦已久矣,而湯陰之死何足以贖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豈知必有乘輿敗績之事,而可樹其忠名以蓋於晚也.rn自正始以來,而大義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濤者既為邪説之魁,遂使嵇紹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顧.夫邪正之説,不容兩立,使謂紹為忠,則必謂王裒為不忠而後可也.何怪其相率臣於劉聰、石勒,觀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動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rn〔譯文〕rn有亡國,有亡天下.如何辨別亡國和亡天下呢?那就是:易姓改號叫作亡國仁義的道路被阻塞,以至於達到率領禽獸來吃人,人與人之間也是你死我活的關係,這叫作亡天下.rn魏晉人的清談為什麼能夠亡天下?原因就是孟子所説的楊朱墨翟的學説使天下人目無父母,目無君上,從而墮落為禽獸了.以前,嵇紹的父親嵇康被晉文王所殺,到晉武帝建立晉朝時,山濤推薦嵇紹入朝做官,嵇紹當時隱居在家裏,想推辭不去.山濤對他説:”我替您考慮很久了.天地間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時候,更何況人生短暫的一世.”人們把山濤的這些話作為名言加以傳誦,然而不瞭解他這話敗壞了仁義,傷害了教化,竟至使天下人目無父母.嵇紹對於晉王朝來説,晉王朝的國君並非他的國君,但他卻忘了自己父親被晉文王殺害,而去事奉並非他的國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間,他作為目無父母之人已經很久了,那麼在湯陰以死效忠又如何贖回他的罪過呢?況且當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時候,他哪裏知道晉王一定會發生兵敗之事,而自己竟能樹立忠名使晚節完美無缺呢!rn自從曹魏正始以來,大義不明的情況已經遍及天下.像山濤之流既然是異端邪説的罪魁禍首,於是使嵇紹這樣的賢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無所顧忌.邪和正兩種評價截然相反,二者不可並行不悖.假如認為嵇紹是忠,那麼就一定認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則如何能責怪那些晉代舊臣相繼着去侍奉劉聰、石勒,眼看着他的故主晉懷帝身穿青衣賤服為人行酒而無動於衷呢?因此,首先要知道保天下,然後才知道保國家.保國家,是位居國君和臣下的那些統治者所要考慮的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賤的普通百姓都有責任.rn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的社會主張,意思是説,民族的存亡,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rn關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漢語大詞典》説:“謂國家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的人都有責任。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因此,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二句意謂對於國家民族的興旺,每個普通人都有責任rn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多年來流行一種説法,認為是顧炎武説的。但出自顧炎武的哪一本書。卻從未有人點明。rn劉潔修對顧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檢,僅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發現如下一段話: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rn劉潔修繼續查索,終於在《飲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於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論·論幼學》)rn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rn劉潔修經過考辨之後,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rn?天下興亡,匹夫有責!rn當年,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有如下一段話:"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據劉潔修考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rn且不管真實與否,但説出此句話,天下之人無不贊同.天下本就是大家的天下,國家也是大家的國家.每個人都有責任思考天下興亡之事為官者,當以為官之道來為天下負責,為民者,當以為民之道為天下負責.假如你沒有盡責,應該沒有權利享受相應的權利然,看今之天下,還有幾人想着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有人只想着權利的好處,卻忽視了自己身上的責任,那麼,天下怎麼會公平地給你權利呢?rn每個人都想讓中國強大,百姓富強.然而,這是需要付出實際行動與努力的.那時發泄不滿的的人,在發泄前,你可盡到你應盡的責任了嗎?當然,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讓人感到失望,有太多的事情讓人感到失望.但發泄與事無補,對事情的解決好處不多.如果能從正面去想一想解決的辦法,那麼是不是可以減少點大家的不如意與失望呢?而發牢騷與謾罵如果能解決問題也好,而發牢騷與謾罵似乎只能讓人心情更不好吧?rn只有中國的敵人或對手才不希望中國國富民強,甚至希望中國早日大亂,以便再乘虛而入而地再來侵略中國,再來掠奪中國的物資財富.這一點是每個愛國的中國人所不願意看到的吧?中國的敵人希望中國人不團結,希望中國人自己內訌,那樣,在戰爭上,在經濟等競爭中可以更容易戰勝中國.那麼,作為一箇中國人,是不是首先應當自強並團結?是不是時刻應該想着振興中華的責任?rn光想還不行,還要有行動.面對百業待興的中國,大家做好每一個行業的工作,並在民生問題上,及各種能振興中華的問題上多加思考出良策,並討論完善後加以實施,那麼,中國何愁不句強大?rn我想當為官者沒盡到為官之道的責任時,而百姓也沒有盡到為民之道的責任時,雙方都沒有權利去責怪對方,而只有一方做到了,另一方才有權利責怪對方.從我做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興亡,人人有責!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什麼意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的社會主張,意思是説,民族的存亡,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當時明朝已經滅亡,隨後是清朝建立。顧炎武認為,明朝滅亡,僅僅是換了一個皇帝,原來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學為思想指導的統治方式並沒有改變,這叫亡國;但是清朝的統治,不僅要換一個皇帝,而且要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甚至要改變以仁義為核心的政治統治,這叫做亡天下。因此,顧炎武説的天下,實際上主要是指漢民族和漢民族原來的生活方式。然而由於顧炎武把天下和國家分開,號召人們不必為某個皇室的興亡而戰鬥,而要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戰鬥,這在中國社會思想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顧炎武的思想後來被概括為這八個字,對於鼓舞中國人為自己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戰鬥,具有強烈的號召力。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經多次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中華民族曾經不止一次地面臨着生死存亡的問題,每當這種時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就激勵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

呵呵,看到這句話,還有點熱血澎湃啊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什麼意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tiān xià xīnɡ wánɡ ,pǐ fū yǒu zé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謂國家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的人都有責任。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簡介(1613-1682年), 名絳, 字忠清, 明亡後改名炎武, 號亭林, 後人尊稱其為亭林先生.崑山(今屬江蘇省)人.他出身名門, 少年勤奮讀書, 14歲中秀才.青年時常議論朝綱, 反清復明, 失敗後遍訪名山大川, 潛心治學.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 平生不做無益之文, 主張”文不苟作”, ”須有益於天下”治學強調”經世致用”, 反對空談, 注重實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 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樹, 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圖》、《金石文字記》、《音學五書》等書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代表作《日知錄》較為系統闡述了他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等方面的觀點.

《日知錄》

〔原文〕

有亡國, 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 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 人將相食, 謂之亡天下.

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 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禽獸者也.昔者嵇紹之父康被殺於晉文王, 至武帝革命之時, 而山濤薦之入仕, 紹時屏居私門, 欲辭不就.濤謂之曰: ”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 而況於人乎一時.”傳誦以為明言, 而不知其敗義傷教至於率天下而無父者也.夫紹之於晉, 非其君也, 忘其父而事其非君.當其未死三十餘年之間, 為無父之人亦已久矣, 而湯陰之死何足以贖其罪乎? 且其入仕之初, 豈知必有乘輿敗績之事, 而可樹其忠名以蓋於晚也.

自正始以來, 而大義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濤者既為邪説之魁, 遂使嵇紹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顧.夫邪正之説, 不容兩立, 使謂紹為忠, 則必謂王裒為不忠而後可也.何怪其相率臣於劉聰、石勒, 觀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動其心者乎? 是故知保天下, 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 匹夫之賤, 與有責焉耳.

〔譯文〕

有亡國, 有亡天下.如何辨別亡國和亡天下呢? 那就是: 易姓改號叫作亡國仁義的道路被阻塞, 以至於達到率領禽獸來吃人, 人與人之間也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這叫作亡天下.

魏晉人的清談為什麼能夠亡天下? 原因就是孟子所説的楊朱墨翟的學説使天下人目無父母, 目無君上, 從而墮落為禽獸了.以前, 嵇紹的父親嵇康被晉文王所殺, 到晉武帝建立晉朝時, 山濤推薦嵇紹入朝做官, 嵇紹當時隱居在家裏, 想推辭不去.山濤對他説: ”我替您考慮很久了.天地間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時候, 更何況人生短暫的一世.”人們把山濤的這些話作為名言加以傳誦, 然而不瞭解他這話敗壞了仁義, 傷害了教化, 竟至使天下人目無父母.嵇紹對於晉王朝來説, 晉王朝的國君並非他的國君, 但他卻忘了自己父親被晉文王殺害, 而去事奉並非他的國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間, 他作為目無父母之人已經很久了, 那麼在湯陰以死效忠又如何贖回他的罪過呢? 況且當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時候, 他哪裏知道晉王一定會發生兵敗之事, 而自己竟能樹立忠名使晚節完美無缺呢!

自從曹魏正始以來, 大義不明的情況已經遍及天下.像山濤之流既然是異端邪説的罪魁禍首, 於是使嵇紹這樣的賢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無所顧忌.邪和正兩種評價截然相反, 二者不可並行不悖.假如認為嵇紹是忠, 那麼就一定認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則如何能責怪那些晉代舊臣相繼着去侍奉劉聰、石勒, 眼看着他的故主晉懷帝身穿青衣賤服為人行酒而無動於衷呢? 因此, 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後才知道保國家.保國家, 是位居國君和臣下的那些統治者所要考慮的保天下, 即使是地位低賤的普通百姓都有責任.

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的社會主張,意思是説,民族的存亡,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關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漢語大詞典》説:“謂國家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的人都有責任。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因此,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二句意謂對於國家民族的興旺,每個普通人都有責任

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多年來流行一種説法,認為是顧炎武説的。但出自顧炎武的哪一本書。卻從未有人點明。

劉潔修對顧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檢,僅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發現如下一段話: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劉潔修繼續查索,終於在《飲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於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論·論幼學》)

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劉潔修經過考辨之後,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當年,顧炎武的《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有如下一段話:"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據劉潔修考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

且不管真實與否,但説出此句話,天下之人無不贊同.天下本就是大家的天下,國家也是大家的國家.每個人都有責任思考天下興亡之事.

為官者,當以為官之道來為天下負責,為民者,當以為民之道為天下負責.假如你沒有盡責,應該沒有權利享受相應的權利.

然,看今之天下,還有幾人想着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有人只想着權利的好處,卻忽視了自己身上的責任,那麼,天下怎麼會公平地給你權利呢?

每個人都想讓中國強大,百姓富強.然而,這是需要付出實際行動與努力的.那時發泄不滿的的人, 在發泄前,你可盡到你應盡的責任了嗎? 當然,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如意,讓人感到失望,有太多的事情讓人感到失望.但發泄與事無補,對事情的解決好處不多.如果能從正面去想一想解決的辦法,那麼是不是可以減少點大家的不如意與失望呢? 而發牢騷與謾罵如果能解決問題也好,而發牢騷與謾罵似乎只能讓人心情更不好吧?

只有中國的敵人或對手才不希望中國國富民強,甚至希望中國早日大亂,以便再乘虛而入而地再來侵略中國,再來掠奪中國的物資財富.這一點是每個愛國的中國人所不願意看到的吧? 中國的敵人希望中國人不團結,希望中國人自己內訌,那樣,在戰爭上,在經濟等競爭中可以更容易戰勝中國.那麼,作為一箇中國人,是不是首先應當自強並團結? 是不是時刻應該想着振興中華的責任?

光想還不行,還要有行動.面對百業待興的中國,大家做好每一個行業的工作,並在民生問題上,及各種能振興中華的問題上多加思考出良策,並討論完善後加以實施,那麼,中國何愁不句強大?

我想當為官者沒盡到為官之道的責任時,而百姓也沒有盡到為民之道的責任時,雙方都沒有權利去責怪對方,而只有一方做到了,另一方才有權利責怪對方.從我做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興亡,人人有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l3m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