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的意思是: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

吾:人稱代詞,我。

有:通又”。

立: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禮法。

這句話出自於:春秋·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温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説: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註釋:

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規律、法則。

耳順:聽到別人的話,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內容介紹:

在本章中,孔子闡述了道德修養的過程在於不斷地進取和完善。他在敍述自己一生的經歷時,體會到了道德修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發自內心的自願去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違背心意地勉強去做。另外,孔子這些做人做事的經驗,也是想讓後人拿來借鑑,給他們指明正確的修道之路。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民生活安定美滿”,世界上幾乎所有優秀的政治家都為這四個字而努力過。孔子這些話,是為了告誡後學,道德修養的過程是很漫長和艱難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體會,才能真正理解為人之道和為政之道,修成君子。

《論語》的介紹: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樑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孔子的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rkon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