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指的是誰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指的是誰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指的是“飛將軍”李廣。李廣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將領,生前曾多次抗擊匈奴,保衞國家。“但使龍城飛將在”出自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出塞》,意思是:倘若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如今還在,表達了詩人對當今時邊將的無能的諷刺和對守邊戰士的同情。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指的是誰

關於《出塞》

《出塞》中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



但使龍城飛將在的飛將是誰?

“但使龍城飛將在”的飛將是: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攻襲龍城的衞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衞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

“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衞,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出處:《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出塞二首》創作背景: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組邊塞詩。詩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慨歎邊戰不斷以及國無良將,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邊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願望。

《出塞》是樂府舊題。秦漢以來,邊關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歸。詩人關心邊事,同情長期征戰的士兵,認為邊防上的要害問題是將領無用,不能抵禦來犯的敵人,因此借樂府舊題《出塞》作詩以昔諷今。其中第二首詩在《全唐詩》中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軍行》。

但使龍城飛將在其中的飛將指的是誰

但使龍城飛將在其中的飛將指的是李廣。

李廣於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衞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太守。

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回朝後自殺。司馬遷評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名列“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追封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裏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

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向他人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閒居時亦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中的飛將指的是誰?

飛將:指西漢名將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治盧龍縣。一説指西漢名將衞青。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 王昌齡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文學鑑賞:

這首詩着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

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裏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xrl8x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