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王維是不是邊塞詩人

王維是不是邊塞詩人

不是。王維(701年-761年,一説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

王維是不是邊塞詩人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

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裏,據其《請施莊為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王右丞集箋註》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係時説:“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着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採,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牀而已。

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説,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維是邊塞詩人嗎

王維不是邊塞詩人,王維屬於山水田園詩人。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河東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山西祁縣。

唐朝詩人、畫家。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主要成就:王維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創作上。王維創作的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王維以清新淡遠,自然脱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詩中有禪”的意境,在詩壇樹起了一面旗幟。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

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説《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

王維是不是邊塞詩人

王維不是邊塞詩人,盛唐有兩大詩人羣體,一是以王維和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羣體,一是以王昌齡、高適、岑參等為代表的邊塞詩人羣體。王維早年為官時曾一度赴河西節度使幕,為監察御使兼節度判官,並在這一時期創作了著名的《使至塞上》,就是這首詩可能引起了本題目的疑慮吧。

其實説某一詩人的詩風如何,並不是説他不創作其它題材的詩歌,只是就數量的多少和主要風格而言。

王維屬於邊塞詩人還是山水詩人?

不是吧?二樓。顛覆了所有的古代文學史。

王維是山水田園詩人。唐代四大山水詩人“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他繼承了謝靈運、陶淵明、謝眺等偉大山水田園詩人開創的傳統,併發揚廣大。與孟浩然合稱為“王孟”,圍繞在王維周圍,有一羣以山水田園詩歌創作為主題的詩人羣,比如:儲光羲、、常建、裴迪等。

二樓所説“邊塞詩人,主要是看他的詩的風格並非僅依據他在邊塞詩上的成就。應當這麼説,王維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山水田園詩,也就是説他是山水田園詩人,但這樣並不能否定他是邊塞詩人!”那麼按照風格來説王維就更應該是山水詩人了,它主要就是以“清麗”“恬靜”“曠淡”為主的。也是成就最高的。

王維算不算詩邊塞詩人?

算.王維是唐代最著名的邊塞詩人之一。岑參 王昌齡 高適 王之渙 王翰 李頎 崔顥邊塞詩人,主要是看他的詩的風格並非僅依據他在邊塞詩上的成就。

盛唐時期的開元、天寶年間,邊塞詩的創作盛極一時,是那個時代的突出現象。

當時的著名詩人中大都寫過出色的邊塞詩,佳作迭出,流傳甚廣,在內容上豐富深刻,體裁上也是風格多樣。 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其時邊境戰爭對國人的深刻影響,開元、天寶時期邊境戰爭十分頻繁,尤其是開元中期到安史之亂的這近30年間,邊境線上沒有一年不發生武裝衝突,有時候經常是數條戰線同時作戰。這些情況對邊塞詩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戰爭的勝利和國力的強盛使許多詩人希望立功絕域,為國出力;而戰爭的危害也使很多詩人深感憂慮。

邊境戰爭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大問題,激起了各種反映,也引起了詩人們廣泛深切的關注,這就為邊塞詩創作提供了豐富而複雜的素材。 還有,盛唐時期邊塞詩創作的繁榮,與很多詩人具有邊塞生活的親身經歷有着很大的關係,當時較為優秀的邊塞詩作者中,大多有從軍入幕或遊歷邊塞的體驗,如崔顥、王昌齡、王維、王之渙、李白、高適、岑參等人均是如此。 另外,對前代優秀文學遺產的繼承和發揚,也是邊塞詩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在南朝和初唐時期就已經逐漸形成了寫作邊塞詩的傳統,如鮑照、駱賓王、陳子昂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盛唐邊塞詩正是這一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盛唐詩人受陳子昂詩歌革新主張的影響,一方面比較關注現實,另一方面自覺的學習建安風骨,追求明朗剛健、意氣風發的風格,這種審美情趣對於表現邊塞題材是非常合適的。 邊塞詩在內容上大致分為幾個方面:有歌頌戰爭抒發立功壯志的,有表現戰爭苦難和征戍生活的艱辛,披露軍中的矛盾、批評窮兵黷武的;上述的兩類詩作,分別展現了歌頌與揭露、豪放和感傷這兩種對立的傾向,而這兩種傾向常集中體現於同一詩人的同一首作品中,體現了詩人們對戰爭所帶來的一切進行着深層次的思考。 此外,也有抒發將士或詩人本人思鄉情緒的作品,此類作品以王昌齡和岑參的詩最有特色。

還有描繪邊塞風光和邊地人民生活習俗的詩作,詩人們在抒發感情和描寫人物活動時,常用粗獷的筆觸、厚重的色調描繪出蒼茫雄渾的邊塞風情來作為背景。岑參的一些詩就是以寫景為主,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至於反映邊地軍民生活的作品,像崔顥和高適的一些詩,都是值得關注的佳作。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二十三)“高岑”和邊塞詩(下) 高適和岑參是盛唐時期“邊塞詩派”中成就最高的詩人,並稱“高岑”。

他們的作品多以邊塞為題材,展示了祖國邊地壯麗遼闊的奇風異景,反映了疆場的生活,加強了現實性,開拓了新領域,在藝術上也有所創新,其章法多變、形象鮮明、境地開闊,以樂府歌行和雄放風格著稱,他們優秀的邊塞詩,也反襯出盛唐詩歌所以興盛的一個重要方面。 高適和岑參都曾投身戎幕,奔赴邊疆,所以創作上有很多共同點,但是因為際遇不同、所見各異,以及在藝術手法上的不同特色,因此還是各自具有屬於自己的風格。 高適早期家境貧寒,青年失意,年過四十歲尚自躬耕;他曾北上薊門,隨軍到過東北塞外,想立功邊疆但未能如願。期間長期漫遊在樑、宋之間(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年近五十才進入仕途,先後受到玄宗、肅宗的重視,代宗時官至散騎常侍。

有《高常侍集》。他的大多數優秀詩作都是在北上薊門和漫遊樑、宋時創作的。 高適的邊塞詩,一方面歌頌將士們安邊衞國的英勇鬥志,反映出盛唐的時代風尚,一方面也表現戰士們艱苦生活,表現了他對士卒疾苦的同情,是邊塞戰爭與生活的真實寫照,閃動着現實主義的光輝。 《燕歌行》是其代表作;這本是一個樂府古題,高適用來反映軍事題材,展現當時邊塞動盪不安的現實。

這首詩雖然是樂府歌行體,但其中用了很多律句,這樣相互結合,既有歌行體的流走自然,又有律詩的整齊美。全詩四句一轉韻,詩的音律隨着內容的轉變而變化,和諧統一,富有創造性,它代表了七言歌行在當時的進一步發展。這首《燕歌行》是唐代邊塞詩中的傑出作品,為世人千古傳誦。 高適因為經歷過潦倒的生活,早期時非常接近低層人民,所以有部分作品是描寫農民的詩歌,表達出詩人對農民悲苦境遇的同情關注。

在開元詩壇上,高適是第一個接觸到農民疾苦的詩人。 因此總的説來,高適的詩歌是現實主義多於浪漫主義,語言質樸,多慷慨悲壯之音,樹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岑參比高適小十幾歲,同高適一樣,早年孤貧,在社會上受到冷落,但也有戍邊立功之志;曾兩度出塞,先後做過安西和關西一帶的節度判官,在邊塞生活了六年,對邊塞的征戰生活和自然風光,都有比較深刻的觀察和體驗。

因任過嘉州刺史,故人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 岑參到過天山,到過輪台,去過雪海,去過交河。

那裏有大雪、大風、大漠、大熱和激烈的戰爭,也有着異域的音樂。他的詩而由此開闊,喜歡用自由變動的七言歌行去表現塞外變幻的風光和激烈的征戰,開創了一種奇麗雄放的詩風,閃耀着浪漫主義的光輝。 《白雪歌》、《走馬川行》、《輪台歌》是岑參的代表作,三首歌都用的是七言歌行體裁,寫的都是送別,都富有奇麗雄放的浪漫色彩,又各有特色,這也成為他邊塞詩的主要風格。 岑詩被人譽為“奇才奇氣、風發泉湧”,指的是他的邊塞詩出類拔萃。

因為他的詩奇而入理、奇而確實,所以即使是想象之筆,寫來也真實動人。他把人所罕見的邊塞風景,以浪漫奔放的熱情寫入詩中,呈現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麗的邊疆景色圖。 所以高、岑的詩風既有相同之處又存在着差異,其相同的地方是他們的詩歌都有邊塞立功、慷慨報國的浩然之氣,都具有悲壯的風格特色,都顯示出邊疆異域的奇情異彩。

他們也都擅長歌行,其傑作幾乎全是七言。相異的地方則表現在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及題材上。 高適注重描寫現實,在對戰爭的認識和反映民間疾苦方面,前期的作品比較深刻,表現出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傾向。詩中多夾敍夾議,或直抒胸臆,寫的比較樸素,擺脱了唐初綺麗浮豔的詩風,於豪邁奔放的感情中有蒼涼悲壯之音。

而岑參的詩想象豐富,急促高亢、熱情奔放,筆法多變化,表現出浪漫主義主要傾向,他善於運用誇張比喻,多景物描寫,色彩絢爛,富於奇麗雄放之筆,反映的生活面也更為廣闊。高、岑的詩,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卓越代表。

標籤: 邊塞詩 王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q384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