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的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文章結合了抒情、寫景和敍事,概括精煉,頗具清麗格調,是一首清新動人的散文。全文總共四百多字,作者藉着滁州優美自然景觀的描寫和安定和平社會的描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悠閒、怡然自得的生活狀態。

醉翁亭記賞析

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羣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勾勤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遊,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遊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後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這個場景在太守眼裏,應更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寫宴飲之樂,宴飲所需,無論是酒還是魚,是肉還是菜,都是就地取材,這樣意在誇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簡樸。同樣,宴飲之樂也沒有王公貴族府第宴飲的奢華,但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與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飲的這種樂趣,也是王公貴族夢想不到的歡樂,作者在這裏勾勒出了“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的遊樂風習畫。

積極的人生態度

范仲淹等推行的“慶曆新政”失敗,他們相繼貶職,歐陽修因上書替他們辯護,被貶為滁州知府,一般被貶的人都是悲觀,彷徨,沉迷於山水。而歐陽修卻不同,他雖然被貶,但他沒有就此沉淪,而是與滁州人民同樂,將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歸功於宋王朝的休養生息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歐陽修在謫居時期人生態度是積極的,與一般的遷客不同,他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精巧的結構

樂是貫穿全文的主線,作者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是人情之樂,寫宴飲,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婉轉,飛蕩林間,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着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文章運用層層烘托的方法,顯得含蓄委婉,文章結構嚴謹,處處注意前呼後應,無懈可擊。

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鍊,音節鏗鏘,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文中語言駢散結合,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成誦,語言凝鍊精粹,抑揚頓挫,鏗鏘悦耳,全文創造性地運用二十一個“也”字,一貫通篇,毫無重複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歎的風韻。




《醉翁亭記》賞析

      【按】最熟悉的文章,最難分析。當時,《醉翁亭記》就已經被中學語文課本選了,我很早就在一本1958年左右編輯的文言文讀本中讀過。希望我的解讀是合適的。

        宋仁宗慶曆五年,歐陽修被貶知滁州。滁州(在今安徽省),地處長江與淮河之間,地方偏僻,人少事簡。作者渡黃河,泛汴水,戴罪流徙,心中難免苦悶惆悵。然而滁州雖地僻事簡,但民俗淳厚,加之山高水清,地勢險峻,給作者悠遊山水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作者又為政以寬,把“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當作自己的責任(《豐樂亭記》),加上當時年歲豐稔。因此,作者攜酒往遊,縱情山水,常常酣然大醉,索性自號“醉翁”,遂在此情況下,創作了《醉翁亭》。

        文章起筆先從大處着眼,劈空而起,突兀不凡,説明環繞塗州的都是山。接着從“西南諸峯“到其中的琅邪山,從沿山而行六七裏到聽見釀泉的流水之聲,直到醉翁亭,像嚮導指路一樣,由大到小,從周圍逐漸烘托,把讀者的視線一步一步引向醉翁亭。一個“翼然”的比喻,化靜成動,不僅寫出了亭子的危態,也畫出了亭子的氣勢。然後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説明建亭者與命名者,引出亭中活動的人物“太守與客”;而以太守為主,並點明文章的主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裏作者似乎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畫畫。其中山、林、泉、亭、人物,各具情態,各盡其美。玻邪山林木繁茂,蒼翠葱鬱,“蔚然而深秀”;釀泉水清流潺潺,行曲動聲,涼爽又宜人;醉翁亭建於崖畔,危檐聳立,“翼然臨於泉上”。加之羣山掩映,峯迴路轉,又有遊人點綴其間,就更加輝映生色,妙趣盎然。眼前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靜態山水畫面,且是一幅優秀的動態遊樂圖景。

     以上是第一段,主要交代醉翁亭的位置、得名及其活動中的人。寫得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相映成趣。第二段展開描寫,主要描寫出醉翁亭早晚、四時變化的不同景色。寫得精確分明,如絲如扣,色彩對比有致。先寫早晚變化:“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洞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變化普,山詞之朝靠也。"早晨,旭日東昇,陽光普照,霧氣消散,大地寧靜明朗,林木更加翠綠清新;傍晚,太陽西落,雲霧歸山,暮靄籠罩,到處一片昏黃,洞穴尤其黑暗幽深。真是如絲如扣,精確細緻。次寫四季景色:“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裏作者更是極盡簡潔之致,抓住四時景物的不同特徵加以描繪:春天,芳草萋萋,幽香撲鼻;夏日,樹木挺拔,枝繁葉茂;秋時,風掃落葉,霜滿大地;冬季,萬木蕭索,木枯石出。隨着四個季節的不同,景物特色亦各迥異,且互相映襯,變化有致,極易觸發人的聯想,給人以美感享受。然後總寫一筆,回到文章的主脈上來,説明正因為朝暮、四時的景緻不同,人們的“山水之樂”才沒有窮盡。

        接下來,文章以滁人之遊樂為背景,集中寫“太守”的“宴酣之樂”,以顯示“太守”與滁人“同其樂”,並且“樂其樂”的盛況。起筆用“至於”急轉直下,由景及人,勾勒出“太守”酣宴的背景:背東西的人在路上高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後面的人應和,老人小孩,來往不斷。好一幅昇平遊樂圖景!在這樣的背景裏作者才極寫“太守”的“宴酣之樂”,以至於頹然大醉。而“太守”的“宴酷之樂”也是放在“眾賓歡”的背景里加以對比的。然而作者卻從亭下的釀泉寫起:“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看似多餘,實則必要。只有水美才能魚肥,只有泉清才能酒香,只有魚肥酒香才能宴酣人醉,只有宴酣人醉才能其樂無窮。同時從環境入手,徐徐道來,從而使人物活動有了陪襯,更顯得景美人樂。寫酣宴場面,文中極寫一“樂”字,並且説明這一次樂既不是琴瑟,也不是簫管,而是那些盡情遊玩的人們的各種娛樂活動。以矢投壺的投中了,下圍棋的下贏了,都要引起一陣喝采;酒杯和酒籌相互碰撞,極盡飲酒之興,有的站起,有的坐下,喧譁聲難以中斷,這就是酒喝到痛快淋漓時的情形。而其中“蒼顏白髮”,昏然而倒的,就是“太守”大醉的樣子。雖然宴席場面熱鬧非凡,但作者卻採用由大而小逐漸烘染的方法,先寫賓客歡宴,再點出“太守”大醉於其間。畫面清楚,情態兼備。

        最後是日暮,宴罷,人歸,山空。然而卻別有一番樂趣。雖然夕陽照在山上,人們跟着“太守”一同歸去,但是,山上卻依然有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但這是另外一種樂——禽鳥之樂。由此,作者發出議論,由禽鳥而賓客,由賓客而“太守”,層層揭示,步步逼近,從而指出“太守”之樂的非同尋常:不但與滁人“同其樂”,而且“樂其樂”,實現其政治人格的昇華。未尾兩句純屬説明性文字,指明大守是誰,從而使文章一開始就藏下的筆墨於此得以揭露,收到伏筆於前,照應於尾的效果。

        本文寫作上有以下特色:(一)通篇圍繞作者的主觀感受而寫,突出一個“樂”字。如首段交代亭的位置、得名等,卻極寫周圍景緻之美予以襯托,然後才在“美”中點出“樂”字。寫朝暮、四時景色,筆法輕快,不僅於走筆之中包含着“樂”,而且突出了“樂”,因景而無窮。寫宴遊之樂,文中盡筆濡染,遊而樂,樂而醉,其樂無比。最後該是人歸樂盡下吧,然而卻是“遊人去而離鳥樂”。從頭至尾,作者無不樂在其中,為之陶醉,為之忘情。最終體現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二)結構上前後呼應。比如“太守”在首段即已點出,卒章才得以揭示。“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有後文“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與之照應。此外,前面有“朝而往,暮而歸”,後文就有“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加以具體描寫。這樣前有伏筆,後必照應,使文章渾然一體,肌理細密。(三)描寫上對比襯托,步步逼近,層層揭示。從景物上説,醉翁亭與周圍山水對比襯托,掩映生趣,優美無比。寫作時由大而小,由景而亭,慢鏡頭推進,層層展開,步步烘染亭子的優美。從人物上看,滁人遊與大守醉,由大到小,用動襯靜,對比鮮明,繪形繪聲,情致盎然。甚至連篇未的議論也層層剝皮,步步揭示,從而顯示出太守之樂的不同一般。(四)文章用語簡煉,豐滿生動,氣勢強烈,韻律合諧。首先,開頭一句極盡簡煉之致。據説歐陽修寫這句話時曾頗費了一番推敲,成為文壇佳話。《朱子語類大全》載:“歐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原稿,初説‘滁州四周山’凡數十字;未後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由此可見本文語言精妙凝鍊的程度。其次,文章吸收駢文長處,注重聲律搭配,駢散結合,音韻優美。“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諸句本是對仗極好的句子,但由於夾雜在散句之中,因而顯得節奏錯落而有情致。此外,全文連用二十一個《也》字,一氣呵成,韻味十足。加之多處設問,氣勢軒昂,鏗鏘有力,從而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氣氛和感染作用。

【附】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滁州西南各個山峯、樹木、山谷的景色格外優美。看上去草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琅琊山。

        沿山不行六七裏,漸漸聽到潺源的流水之聲,那從兩座山峯之間奔流出來的溪流,是釀泉。山勢曲折迴環,路也跟着轉彎。有座亭子像鳥兒張開翅膀矗立在泉旁,那就是醉翁亭。修建享子的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替它取名的是誰,是自稱醉翁的太守。太守和賓客來到這兒飲酒,稍微喝一點就碎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稱為醉翁。醉翁的意思不在酒上,而在於山水之間。遊覽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而寄託在酒中。

        至於説到太陽出來,那林間的煙雲就散開了;等到雲霧歸山,巖洞就顯得昏暗。時陰時明,不斷變化,這是山間早晚不同的景象。野花開放發出清幽的香味;挺拔的樹木枝葉茂盛,一片濃陰;風高霜潔,溪水退落山石露出,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上去,晚上回,四季景色不同,而其中的樂趣也無窮無盡。

        至於那些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着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歇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人小孩,來往不斷的,是滁州的民眾在遊玩。到溪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作酒,泉水香,酒色清。野味、野菜交錯擺放在面前,這是太守設的宴席。宴會中,酒喝得痛快歡樂,並不是因為席間伴有賽瑟策管。用箭投壺的投中了,下圍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谷交互碰撞,人們時坐時站,喧譁不已,這是眾位賓客高興的場面。面容蒼老,頭髮斑白,昏然而倒在眾人中間的,那是太守大醉的樣子。

        不久,夕陽照在山上,人影散亂,那是太守歸去、賓客們跟隨在後面的情景。樹林裏濃廕庇地,鳥兒在高處低處他叫,這是遊人離開以後,鳥兒快活的景象。然而鳥兒懂得它們在山林中是快活的,卻不明白人們在山林中的快樂;人們懂得跟隨太守遊玩是快樂的,卻不明白太守為他們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喝醉酒以後能跟大家一起遊樂,醒來以後能把這種遊樂寫成文章的,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醉翁亭記賞析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遊。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濃廕庇日;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遊,並在那裏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揹着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

人們前呼後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這裏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遊樂圖。

接着又寫到肥魚泉酒、山餚野蔌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複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後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

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嚮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着思想光芒。

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複運用“……者……也”的句式,並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這些方面,都是可資借鑑的。

歐陽修醉翁亭記賞析

歐陽修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下文是為大家精選的歐陽修醉翁亭記賞析,歡迎大家閲讀欣賞。

醉翁亭記

宋代: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賞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琅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着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着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説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於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悦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複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歎的風韻。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於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後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琅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着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後,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着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説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奏富於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於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悦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複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歎的風韻。

醉翁亭記課文賞析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睛睜地看着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遊。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一句經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羣山環抱的`滁州的壯麗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聯綿不斷,巍峨壯觀。當你正為宏偉的羣山陶醉時,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諸峯,那裏樹林和山谷尤其美好。當你正被西南諸峯吸引時,他又告訴你,再往遠看,那樹木繁茂,幽深而秀麗的,就是琅琊山。這樣,從羣山到諸峯到琅琊,由遠而近,盡收眼底。再進山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條山泉從兩座山峯之間奔瀉而出,這就是釀泉。這裏作者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糅合在一起,靜的山景和動的釀泉,相映成趣。當你還來不及飲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峯迴路轉,忽見有一亭子,緊靠在泉邊,四角翹起,猶如鳥兒展翅欲飛,這就是醉翁亭。於是,一幅羣山巍巍,山泉潺潺,飛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輝映的秀麗山水圖,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接着,作者探根尋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稱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為醉翁亭。為什麼身為太守的歐陽修常同客人來這裏喝酒呢?為什麼喝得不多就醉了呢?為什麼歐陽修到滁州當地方官的時候正是壯年,卻自稱是翁呢?不言而喻,這裏面藴含着他遭受貶謫,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實現,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澆愁的鬱悶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欣賞山水之樂,雖樂中寓悲,但畢竟可以譴愁,這就為第二部分寫遊之樂奠定了基礎。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間景物,由於朝暮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幻,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清晨旭日東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雲集,山巖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廕庇日;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遊,並在那裏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揹着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後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這裏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遊樂圖。接着又寫到肥魚泉酒、山餚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複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後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嚮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着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複運用者也的句式,並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這些方面,都是可資借鑑的。

[[醉翁亭記]]全文賞析

內容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曆五年春,歐陽修由於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於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曆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脱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複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並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8-9]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羣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羣山懷抱之景。接着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峯,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峯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琅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係,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後寫醉翁亭,“行六七裏,峯迴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轉向敍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説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繫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峯,由峯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着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8]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着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裏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8]

第三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遊,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遊樂圖。遊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裏,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寫太守設宴,眾兵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兵起坐喧譁,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係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6]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又以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並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説:“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後呼應,並與“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複雜的思想感情。[10][5]

藝術手法

意境優美

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着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着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風光秀麗,迤儷連綿,蒼翠欲滴。羣山作為背景,一圈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構成詩一般的優美意境。

朝暮變化之美。“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陰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以不同的景象寫出了相異的境界。

四季變幻之美。“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只四時也”,描寫了四季景物的變化。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葉茂是夏景;風聲蕭瑟,霜重鋪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變化有致,給人不同的美學享受。四幅畫面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洌。

動靜對比之美。文中先説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悦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木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境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景物與人物間的動靜對比。“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譁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11-12][13][5]

結構精巧

金線串珠。《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着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峯迴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峯”,一層;深秀“琅”,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迴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峯”。再着一“望”字,視線集中琅。用畢視覺,跟後就用聽覺,“水聲潺潺”,於是釀泉入畫。爾後,用一“回”字,着一“轉”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瞭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峯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有方。前有伏筆,後必照應;藏墨於首,顯豁於尾,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11-12][13][5]

語言出色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範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闢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晨昏景象之異,只用兩句就概括殆盡:“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林、巖、晨氣、暮靄,均是山間習見之物,以此下筆,切景切境。同時,“出”“開”聯屬,“開”是“出”的後果。“歸”“暝”聯屬,“歸”是“暝”的前提。動詞的出神入化,互為因果,使變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現,恍若在即。又如寫四季景物,作者獨到地捕捉了富有季節特點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到,精確熨貼。再如“樹木陰翳,鳴聲上下”,前句寫色,後句傳聲,兼聲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現無遺。還如“有亭翼然”,僅譬一喻,亭的形狀、風貌便畫出來活像鳥兒展翅,凌空欲飛。濾沏文詞水分,濃縮語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隻字足敵萬語,達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抗墜,鏗鏘悦耳。全文幾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贅煩之弊,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歎的風韻。它雖是散文,但借用了詩的語言表現形式,散中有整,參差多變。他安排了不少對句,使句式整飭工穩。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11-12][13][5]

名家評價

黃震《黃氏日鈔》卷六十一:“《醉翁亭記》,以文為戲者也。”[5]

王正德《餘師錄》卷一:“退之作記,記其事爾。今之記乃論也。少遊謂《醉翁辛記》,亦用政體。”[5]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卷三十六:“宋人多譏病《醉翁亭記》。此蓋以文滑稽,曰:何害為佳,但不可為法耳。”[5]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四十九:“文中之畫。昔人讀此文謂如遊幽泉邃石,入一層才見一層,路不窮興亦不窮,讀已令人神骨翛然長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5]

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三:“一路逐筆緩寫,略不使氣之文。”[5]

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四:“亭在滁州西南兩峯之間,釀泉之上,自當從滁州説起,層層入題。其作亭之故,亦因彼地有山水佳勝。記雖為亭,而作亦當細寫山水。既寫山水,自不得不記遊宴之樂。此皆作文不易之定體也。但其中點染穿插,佈置呼應,各極自然之妙,非人所及。至於亭作,自僧、太守、賓客、滁人皆有分,何故獨以己號醉翁為亭之名?蓋以太守治滁,滁民鹹知有生之樂,故能同作山水之遊,即太守亦以民生既遂,無吏事之煩,方能常為賓酣之樂。其所號醉翁,亦從山水之間而得,原非己之舊號,是醉翁大有關於是亭,亭之作始為不虛。夫然則全滁皆莫能爭是亭,而醉翁得專名焉。通篇結穴處在“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段。末以“樂其樂”三字見意,則樂民之樂,至情藹然。可見舊解謂‘是一篇風月文章,即施於有政,亦不妨礙’等語,何啻隔靴搔癢。計自首至尾,共用二十一個‘也’字,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讀之帷見當年雍熙氣象,故稱絕構。”[5]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六一居士全集錄》:“乃遂成一蹊徑,然其中有畫工所不能到處。”[5]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十:“通篇共用二十一個“也”字,逐層脱卸,逐步頓映,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丈家之創調也。”[5]

呂留良《古文精選·歐陽文》:“前人每歎此記為歐陽絕作,閒嘗熟玩其辭,要亦無關理道,而通篇以‘也’字斷句,更何足奇!乃前人推重如此者。”[5]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文醇》卷二十六:“蓋於機暢則律呂自調,文中亦具有琴焉,故非他作之所可並也。況修之在滁,乃蒙被垢污而遭謫貶,常人之所不能堪,而君子亦不能無動心者,乃其文蕭然自遠如此,是其深造自得之功,發於心聲而不可強者也。”[5]

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八:“風平浪靜之中,自具波瀾瀟洄之妙。筆歌墨舞純乎化境。洵是傳記中絕品。至記亭所以名醉翁,以及醉翁所以醉處,俱隱然有樂民之樂意在,而卻又未嘗着迷。立言更極得體,彼謂似斌體者,固未足與言文;即目為一篇風月丈章,亦終未窺見永叔底裏。”[5]

張伯行《重訂唐未八大家文鈔》卷六:“文之妙,鹿門評監之。朱子言歐公文字亦多是修改到妙處,傾有人買得他《醉翁辛記》稿,初説塗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後改定,只曰“環塗皆山也”五字而已。可見文字最要修改。故附錄之。”[5]

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三十八:“長史雲:通篇命意在‘醉翁之意’四句,下分兩大段摹寫。昭明太子《陶淵明集·序》雲:‘有疑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公此篇中用其語。獨孤至之琅琊溪述雲:‘公登山,樂山者爭同,無小無大,乘興從會。’又云:‘時時醉止,與夕鳥俱。明月滿山,朱幡除驅。’亦來用而變化出之。‘環滁皆山也’,起句是法陽山天下之窮處也。‘若夫山出而林霏開’以下,第二層又寫瑣屑事。‘臨溪而漁’至‘太守醉也’,還題中醉字。‘泉洌而酒香’,《泊宅編》雲,東坡書此文改‘泉洌而酒香’作“泉香而酒洌”。按。例轉列句響,亦本《月令》‘水泉必香’也。‘樹林陰翳’三句,無此一層即意味索然。‘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至末,逐層帶轉,兼取派上之意。”[5]

過珙《古文評註》卷十:“從山出泉,從泉出辛,從辛出人,從人出名,此明明是記,後人即謂之賦體,想讀‘山間之朝幕也’數段以為類斌耳。不知將此數句節節倒轉,便是記體,此意從無人識。”[5]

過珙《古文評註》卷十:“有無限樂民之樂意,隱見言外,若止認作風月文章,便失千里。”[9]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九:“一片天機,無意中得之,人言不可有二者,案臼之見也。族理剨然,特與點出。豐樂者,同民也,故處處觸合滁人;醉翁者,寫心也,故處處攝歸太守。一地一官,兩辛兩記,各呈意象,分闢吐接。”[5]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六:“評解:隨記隨解,記體中千古創調也,亦千古絕調也。劈首用一‘也’字,生出下二十‘也’字。然首一‘也’字,是拖起下文,尚應,與下眾‘也’字實然者不同。從來文中用‘也’字之多,無過於此,故獨出一奇。聞公初起稿時,從四方説來有數句,共二十餘字,後盡例,作此五字。省而括,高而潔,於此可悟作文不責宂長。又朝慕四時等,賦記中皆成套語,此只六句了之,亦見其人詳我略,故不落俗。至末始點明一法,後來古文時文多祖之。蓋歐公作《秋聲斌》及此首,於作小題法最宜,學者熟讀可也。

“書後:自來文人學士,請官棲遲,未有不放懷山水,以寄其幽思。而或抑鬱過甚,而辱之以愚;抑或美惡橫生,而蓋之於物;又或以物悲喜,而古人憂樂絕不關心;甚或聞聲感傷,而一己心思,託於音曲。凡此有山水之情,無山水之樂,而皆不得為謫官之極品也。六一公之守滁也,嘗與民樂歲物之豐,而興幸生無事之感。故其篇中寫滁人之遊,則以‘前呼後應’,‘傴僂提攜’為言,以視憂樂之不關心者何如也?至其絲竹不入,而歡及眾賓;禽鳥聞聲,而神遊物外。絕無淪落自傷之狀。而有曠觀自得之情。是以乘興而來,盡興而返,得山水之樂於一心,不同愚者之喜笑眷慕而不能去焉。然此記也,直謂有文正之規勉,無白傅之牢愁;有東坡之超然,無柳子之抑鬱。豈不可哉?豈不可哉?”[5]

唐德宜《古文翼》卷七:“記體獨僻,通篇寫情寫景,純用襯筆,而直追出‘太守之樂’,其樂句為結穴。當日政清人和,與民同樂景象,流溢於筆墨之外。”[5]

----------------------------------------from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

1.鄢明定.情文並茂 其“樂”無窮——歐陽修《醉翁亭記》賞析:祕書工作,2007-11-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九年義務教育標準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00-203

3.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語文.八年級.下.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1(2013.12重印):199-200

4.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 編著. 歐陽修詩文鑑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5.朱一清.古文觀止鑑賞集評(四):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40-48

6.醉翁亭記 歐陽修.福建基礎教育網[引用日期2013-11-27]

7.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490-493

8.28 醉翁亭記 課文解讀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30]

9.南進軍.《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J]:文學教育(上),2012-04-05

10.李順剛.《醉翁亭記》教學案例及其反思[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06-15

標籤: 醉翁亭記 賞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91x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