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翻譯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翻譯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的翻譯是:沒有聽到的不如聽到的,聽到的不如見到的,見到的不如瞭解到的,瞭解到的不如去實行。出自戰國荀子的《荀子·儒效》,是《荀子》的第八篇,儒效,即儒者的作用。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翻譯

荀子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説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

節選原文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 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 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 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

譯文:

不聽不如聽到,聽到不如親眼看到,看到不如知道,知道了不如親自實踐。做到知行合一達到極致了。通過實踐,就能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就能成為聖人。聖人,把仁義作為根本,恰當的判斷是非曲直,言行一致,絲毫不差,這並沒有其他的竅門,就在於把學到的知識切實地付諸實踐。

所以聽到而沒有親眼看到,即使聽到的很多,也必定會出現錯誤,看見了卻不知道,雖然記住了,也必有錯誤;知道了卻不付諸實踐,即使知識很多,也將會陷入困境。沒有聽見,也沒有看見,即使做對了,也不是仁,把偶然當作根本方法來做事,這樣做一百次就會失敗一百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5np5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