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燜煅和明煅的區別

燜煅和明煅的區別

將藥物直接用高温進行加熱,改變其成分或結構,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煅。煅的温度我們一般控制在300℃至700℃,煅是為了使藥物的刺激性更低,增強或緩和藥物的藥性。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燜煅和明煅的區別吧。

燜煅和明煅的區別

概念不同

明煅:藥物放在鐵鍋或罐內煅燒的方法,稱為明煅。

暗煅:暗煅是在高温缺氧情況下,使藥物炭化的一種煅法,又稱悶煅。

明煅適用於加熱能溶化的礦物藥,其目的主要是失去結晶水減少刺激性,增強療效或產生新的作用。悶煅適用於煅制質地疏鬆,炒炭時易於灰化的藥物。

燜煅和明煅的區別 第2張

操作方法不同

明煅:將藥物置鍋內或罐內加熱,使其溶化,至水分完全逸出,無氣體放出,藥物全部呈酥鬆或乾燥的狀態,取出攤冷。如明礬、膽礬、硼砂。

悶煅:將藥物置鐵鍋內,上扣小鐵鍋,接口處用鹽泥或赤石脂用水調成泥狀封固,留一筷頭大的小孔,扣鍋上壓重物,置爐火上煅燒。小孔煙少時用筷頭塞住,至小孔無煙時離火。亦有將藥物置小口釉罐內,用鹽泥或赤石脂封固罐口,置粗糠火中或小火上煅燒,罐上放大米數粒,至大米成焦黃色時離火,待鍋或罐冷卻取出藥物,以免藥物遇空氣燃燒而灰化。在煅制過程中,由於加熱而鍋內氣體膨脹,藥物受熱炭化,有大量氣體及濃煙產生,從接口處噴出。應隨即用濕泥堵住,或用細砂掩蓋填塞,以免空氣進入,使藥物灰化。如血餘、棕櫚。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mz5r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