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百越族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該節日被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的風尚,以及民俗中“惡月惡日”的説法,再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的內容,形成了現在的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佩香囊、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鑄陽燧、佩豆娘、貼午時符等。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因傳説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説法。總之來説,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説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除了上述風俗之外,還有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

標籤: 端午節 來歷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glrk1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