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王羲之為什麼被稱為書聖

王羲之為什麼被稱為書聖

王羲之為什麼被稱為書聖的答案是:取法高古和博採眾長;剛柔並濟和調和古今;君子之風和中庸之道

書聖,對王羲之的別稱,字逸少,號澹齋,漢人,生於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

誕生於魏晉時期數一數二的高門琅琊王氏,王羲之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書法教育。王氏一族中擅長書法的人才輩出,具體地,王羲之的書法取法於兩位老師:一位是三國書法家鍾繇的徒弟衞夫人,一位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取法上的高古,奠定了王羲之書法深厚的基礎。

衞夫人的書法以妍媚著稱,唐代人評價她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具有姿態萬千、妍媚浮華的特質。王廙的書法精嚴古淡,傳承了鍾繇書法天然、古淡、質樸的特質,在西晉時期獨步天下,享有盛名。正是在衞夫人和王廙兩位老師的影響下,王羲之的書法接通了魏晉書法的血脈,兼具妍媚和古淡兩種面貌。

在向衞夫人和王廙學習之外,王羲之對書法有着執着的熱愛,他遍習名家遺蹟,轉益多師。《題衞夫人〈筆陣圖〉後》便記載了這些事蹟:“(羲之)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樑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衞夫人書徒費年月而,遂改本師,從眾碑學習焉。”博採眾長為王羲之書法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羲之為什麼被稱為書聖

有關於王羲之書法的一個頗有爭議性的話題。王羲之的書法究竟是柔媚的還是剛強的?對此,唐代張懷瓘曾説:“逸少草有女郎材,無丈夫氣”,説他的書法妍媚居多。清代劉熙載則給予了王羲之書法相反的評價:“力屈萬夫,韻高千古”,強調了他的書法剛強的一面。

這些矛盾的評價各有道理。事實上,王羲之的書法可説是兼具妍媚和勁健兩種面貌,而且是調和了這兩種面貌的最佳代表。比如,在王羲之的行書中,方筆和圓筆的綜合運用、書寫節奏上輕重緩急的調適,都顯示出一種剛柔並濟,乃至於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的韻味。王羲之的書法與魏晉南北朝其他書家的書法相比,也顯得更為剛柔並濟,更不屬於個性張揚一路的書風。

相比於王羲之,其子王獻之的書法就顯得勁健不足而妍媚有餘,缺乏剛柔並濟的特質。虞龢《論書表》中説“獻之始學父書……宛轉妍媚,乃欲過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説王獻之“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有趣的是,王獻之的書法是從其父王羲之發展而來的,特別發揚了妍媚的部分,而成為了當時“今體”的代表,這種“今體”更為流便妍媚,也就缺乏質樸的“古”意。

在書法史上,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王羲之書法正好是晉人之韻的絕佳代表,他的書法沖和任誕而又處處合乎法度,在激揚的同時又不乏沉鬱,韻味無窮。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極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他説:“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意思是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的時候更為絕妙,因為這時的王羲之心氣平和,所以他的書法並不激烈、張揚,卻能夠使得觀賞者感受到一種持久的、耐人尋味的意韻。

這種“不激不厲”的沖和韻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温潤如玉、使人如沐春風的儒家君子品格在書法上的反映。《論語》中説“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説君子能夠同時具備、調和“文”和“質”兩種要素,其中“文”指的是文雅,“質”指的是質樸,沒有文雅的質樸和沒有質樸的文雅都是失之於偏頗的,只有這兩者的調和才符合於中庸之道。

標籤: 書聖 王羲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yjp0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