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丁達爾效應又叫什麼?

丁達爾效應又叫什麼?

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裏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丁達爾效應的出現從而也寓意着光可被看見。攝影界也叫它“耶穌光”,一般出現的時間在清晨、日落時分或者雨後雲層較多的時候,大氣中有霧氣或灰塵。

太陽剛好投射在上面,被分割成一條條,有時成一大片,顯得特別壯觀。

丁達爾效應又叫什麼?

丁達爾現象的畫面看上去壯闊而神聖,給人一種聖潔、靜謐的感覺,彷彿是上帝將光芒灑向了人間,照耀大地上的每一個生靈,因此這樣的光線又被稱為“耶穌光”。我國還有老百姓將丁達爾光稱為“佛光”“福光”,寄託美好的願望。當丁達爾效應出現,光就有了形狀。在攝影領域,不少攝影師都會追逐並記錄這樣的唯美畫面,甚至特地在拍攝或後期時製作丁達爾光,打造一種寧靜聖潔的氛圍。

光波圍繞微粒並向四周散射的光,就叫作“散射光”或“乳光”。丁達爾光就是光的散射現象,由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而成,因此也經常被用於區分膠體和溶液。就是光的散射現象或稱乳光現象。

在光的傳播過程中,光線照射到粒子時,如果粒子大於入射光波長很多倍,則發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於入射光波長,則發生光的散射,這時觀察到的是光波環繞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這稱為散射光或乳光。丁達爾效應是1869年被英國物理學家約翰·丁達爾發現的,它最初是在膠體中發現了這種情況,這條明亮的通道主要是因為膠體粒子成功散射了光線。它運用在物理上可以成功區分膠體和溶液。

在光的傳播過程中,光線照射到粒子時,如果粒子大於入射光波長很多倍,則發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於入射光波長,則發生光的散射,這時觀察到的是光波環繞微粒而向其四周放射的光,稱為散射光或乳光。丁達爾效應就是光的散射現象或稱乳光現象。由於真溶液粒子直徑一般不超過1nm,膠體粒子介於溶液中溶質粒子和濁液粒子之間,其直徑在1~100nm。

小於可見光波長(400nm~700nm),因此,當可見光透過膠體時會產生明顯的散射作用。而對於真溶液,雖然分子或離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強度隨散射粒子體積的減小而明顯減弱,因此,真溶液對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此外,散射光的強度還隨分散體系中粒子濃度增大而增強。所以説,膠體能有丁達爾現象,而溶液幾乎沒有,可以採用丁達爾現象來區分膠體和溶液,注意:當有光線通過懸濁液時有時也會出現光路,但是由於懸濁液中的顆粒對光線的阻礙過大,使得產生的光路很短。

標籤: 丁達爾 效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kp0g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