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古代中國的教育特點

古代中國的教育特點

教育的發展歷程主要是經歷了原始社會、古代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近代社會和現代社會這四個階段。古代產生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專門職能。

教育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古代中國的教育特點

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脱離,具有非生產性。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還具有等級性。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表現出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徵性。教育方法崇尚書本、呆讀死記、強迫體罰、棍棒紀律官學、私學並行的教育體制產生了個別施教或集體個別施教的教學形式夏商:我國最早的學校產生於夏朝,學校名稱分別為庠、序、校,此時教育已成為社會的專門職能。

西周:出現國學和鄉學。國學設置在諸侯國內,鄉學設置在地方,主要是以官學的辦學形式為主,面向奴隸主,呈現出政教合學在官府的特徵,體現了階級性的特點。那麼在這一時期,是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要內容,其中核心是禮樂。

春夏戰國:春秋時期私學興起,可以自由講學、自由辦學,打破了西周時期學在官府的限制,教育開始面向所有人。進入到戰國時期,私學繁榮,出現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為主的顯學。

在這一時期實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把儒家思想擺在了正統地位。隋唐:出現了六學二館,不同等級官員進入到不同的學校進行學習,體現了等級性。在選拔人才制度方面,建立了科舉制。

學習內容是以四書五經為主。明清:明朝時期八股文成為科考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末年,科舉制廢除。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為學校產生提供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知識分子文字的產生和知識的記載與整理達到了一定程度,使人類的間接經驗得以傳遞國家機器的產生,需要專門的教育機構來培養官吏和知識分子。

標籤: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5n6w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