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曾國藩為了打敗太平天國 想出了2個笨辦法 後世極為推崇

曾國藩為了打敗太平天國 想出了2個笨辦法 後世極為推崇

湘軍的“挖長壕圍城”和“圍城打援”戰術,最終擊敗了太平天國。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在我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戰術靈活且實施得當,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和敵軍弱點。這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戰爭經驗和啟示。歷史的鏡鑑告訴我們,戰爭中的戰略決策和戰術選擇至關重要,而湘軍的成功充分展示了軍事智慧的力量。

曾國藩為了打敗太平天國 想出了2個笨辦法 後世極為推崇

1851年1月,廣西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很快勢力迅速壯大。清朝派軍鎮壓,但是清軍綠營兵和八旗軍已經不堪一擊,對戰太平軍節節敗退。經過兩年的時間,太平軍攻入了當時清朝的第二大城市南京,並在此建都,形成了與清廷南北對峙的政權。面對不堪一擊的清朝正規軍,咸豐皇帝束手無策。只得聽從大臣肅順的建議,讓漢族大臣辦團練,與正規軍一起鎮壓勢不可擋的太平軍。於是,歷史選擇了曾國藩、胡林翼為首的湘軍。1854年2月,曾國藩編練的湘軍嶄露頭角,進入對陣太平軍的戰場。

曾國藩為了打敗太平天國 想出了2個笨辦法 後世極為推崇 第2張

湘軍很快成為太平軍的剋星,雖然雙方互有勝負,但經過十年的戰鬥,湘軍最終攻破了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勘滅大亂,留下了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什麼清朝正規軍無法打敗太平軍,而地主私人武裝湘軍卻最終滅了太平天國?這其中的原因值得後人前仆後繼的探討。在本文中,我們將從戰略戰術的角度來分析湘軍的優勢,並探究湘軍為何能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取得巨大勝利。太平天國的主要勢力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包括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和浙江,其中太平軍佔據着武漢、九江、安慶和南京等重要城市。曾國藩和胡林翼選擇了從上游向下遊的戰略進攻方向,逐個攻破太平軍的據點。

讓我們以太平軍的“九江保衞戰”為例,來分析湘軍採取的“圍城”戰術。

湘軍名將李續賓等發現強攻難以得逞,於是採取了“長圍坐困”的策略。在5個月的時間內,湘軍從城西的官牌夾到城東的白水港之間開掘了6道深壕,對九江東、西、南三面實施嚴密包圍。同時,湘軍的水師從北面封鎖了九江城,使其與外界失去聯繫,成為一座孤島。太平軍的增援部隊無法穿越湘軍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內的1700名太平軍士兵陷入了嚴重的糧食短缺。最終,當湘軍攻入城內時,太平軍已經力竭,無力還手,最終被全部殲滅,九江城被湘軍收復。

曾國藩為了打敗太平天國 想出了2個笨辦法 後世極為推崇 第3張

湘軍不僅採用了巨蟒纏人式的攻城方法,還創造了“圍城打援”的戰術。所謂“圍城打援”,指的是派遣一支軍隊用深溝高壘將敵人的城市團團圍住,同時安排多支軍隊在交通要道上阻擊敵人的援軍,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這一戰術的提出者是胡林翼,而曾國藩對胡林翼的方法表示完全贊同。

“圍城打援”和“長圍坐困”這兩大戰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湘軍將這些戰略構想運用在太平軍的“安慶保衞戰”中,效果顯著。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負責圍城,他擅長挖溝圍城,率軍在安慶城下修建雙層壕牆,湘軍居於內外壕牆之間,以逸待勞。而多隆阿則負責打援,他既勇敢又善於謀略,多次領大軍擊敗太平軍猛將陳玉成的部隊。在安慶保衞戰中,陳玉成的精鋭幾乎被湘軍消滅。

陳玉成是太平軍中的主要精鋭,而且勢力要大於李秀成。在湘軍的“挖長壕圍城”和“圍城打援”的戰略下,湘軍最終於1861年8月攻陷了安慶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3q1o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