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三楊指的是誰

三楊指的是誰

楊士奇;楊榮;楊溥。

楊士奇、楊榮、楊溥。

1、楊士奇: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里,江西泰和人。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2、楊榮:楊榮(1371—1440),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建文二年(1400),楊榮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建文四年,朱棣進入南京,楊榮和解縉、楊士奇等一同迎附。

3、楊溥:楊溥(1372—1446),字弘濟,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他和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授編修,但是兩人的仕途經歷卻大不相同。楊榮因其後被檢入內閣,又不斷跟隨成祖北征而成為永樂朝的近臣。

三楊指的是誰

提到“三楊內閣”,就必然提到“仁宣之治”,他們主政期間,內閣陣齊強大而高效,配合完美,使大明的國力持續向着鼎盛發展,邊防安定、吏治清明、經濟蓬勃,正是在他們的輔佐下,大明開始進入盛世。然而,他們雖在文治方面政績卓著,武功方面卻多有不足,仁宣兩朝的全面戰略收縮,雖然縮減了朝廷負擔,但卻也給後來的明王朝埋下了不少禍根。

1、功在當世。“三楊內閣”的最大功績,無疑便是輔佐仁宗、宣宗勤政愛民、信用賢良,一手開創了“仁宣之治”,使得大明步入巔峯。而除此之外,他們的最大貢獻應當就是確保大明的政治穩定了,從永樂朝開始,漢王朱高煦便有爭儲之心,與太子朱高熾展開了激烈爭奪,雖然朱棣對朱高煦也是心有所向,但“三楊”卻不避斧鉞堅決反對改立太子,最終確保了明仁宗朱高熾的繼位。然而此後朱高煦賊心不死,先是在仁宗去世之際,半路截殺朱瞻基,失敗之後,又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挑起“漢王之亂”,而正是楊榮力主宣宗親征,剿滅朱高煦叛亂。而在宣宗去世之後,時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祁鎮繼位,又是“三楊”輔佐年幼的新君數年。可以説,除了“仁宣之治”外,“三楊”確保了大明王朝在明成祖之後,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的順利繼位,為大明王朝的平穩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2、罪在千秋。成祖時期的極限擴張對財政造成了一定負擔,邊疆事務也讓政府頗感繁雜,於是在明仁宗、明宣宗兩朝,大明開始全面戰略收縮,但他們的戰略收縮卻為大明後世埋下了諸多禍根。一是放棄交趾。自永樂五年(1407年)大明開始設置交趾布政使司以來,該地雖然屢有叛亂,但卻始終不成氣候,而到明宣宗之後,該地已承大明教化甚深,不在雲南、貴州之下,明宣宗繼位後卻突然放棄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而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後,大明的遠洋水師也開始逐漸衰落,這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僅使得明朝對南洋的影響力開始驟降,外番大多不再前來朝貢,更使舊港宣慰司、西南土司也相繼被滅或叛亂。二是遼東戰略收縮。由於奴兒干都司過於苦寒,道路不便,再加上女真人多有叛亂,於是明宣宗逐漸放棄了開拓西伯利亞的計劃,內遷奴兒干都司於三萬衞,對以東和以北的廣大地域的統治開始逐漸失勢,可以説大明經略遼東的失敗,明朝中後期女真和倭寇的興起,歐洲國家勢力進入印度洋和南洋,明宣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楊內閣”在文治方面的貢獻功不可沒,但在武功方面的不足卻也為大明埋下了禍根,戰略收縮可以修養生民,但在盛世之際如此大規模的收縮,當可謂鑄成大錯。

標籤: 楊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1jxm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