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學前教育

> 韋編三絕指的是誰

韋編三絕指的是誰

“韋編三絕”指的是孔子。“韋編”指的是竹簡,因為古時候的文字是刻在竹片上的,為了防止文字順序錯亂,古人會用麻繩將竹片編連起來。“韋編三絕”一詞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指的是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連竹簡的繩子多次脱斷的故事。

韋編三絕指的是誰

《史記》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敍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

《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韋編三絕指的是誰?

相傳孔子讀《周易》時“韋編三絕”。

“韋”即是熟牛皮,“韋編”就是指用熟牛皮繩子把竹簡編排在一起的《周易》;“三”是虛數,指代多次;絕,《説文》:斷絲也。

“韋編三絕”有兩種説法:

一是指孔子讀《易》非常用功刻苦,時不時就拿出來研習,所謂: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辭。(《繫辭上傳》)以至於穿竹簡的牛皮繩子都斷了好幾次。

另一種説法是孔子研習《周易》並作注,在此過程中對他的那套《周易》重新整理(春秋時期的書籍成書以及流傳非常困難,靠人力代代抄錄,在此過程中出現錯漏在所難免),多次拆開牛皮繩子對《周易》的文字進行重新編排。

歷史故事】在孔子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貧,無法像富家子弟一樣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熱愛學習,便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自十五歲開始勤學苦讀,由於沒有人教,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向所有懂點知識的人請教。他曾請教過當官的人,也曾請教過尋常老百姓;曾向白髮蒼蒼的老人請教過,也曾向頭上梳着小辮兒的兒童請教過。孔子一心向學,雖然沒有固定的老師,但在三十歲時便成為當地頗有名氣的學者了。

那時候,紙張還沒有出現,竹子成了製作書籍的主要材料。人們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籤,輕輕把上面的青皮颳去,用火烘乾後,才在上面寫字,人們稱之為“竹簡”。竹簡擁有一定的長度與寬度,一根竹簡只允許寫一行字,最多寫幾十個,少則寫八九個。一部書的完成需要許許多多的竹簡,書的內容全部落到竹簡上以後,還要用極為牢固的牛皮繩子將這些竹片按照一定順序編聯起來,這樣就方便閲讀了,這樣的過程就稱為“韋編”。一部書的完成,常常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經》這樣的書,自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所以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時期才開始研讀《易經》。《易經》這部古書,是比較難讀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讀了一遍,還僅僅只是瞭解了它的內容。接着,他讀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經》的基本要點。後來,他又讀第三遍,這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從此以後,為了深入研讀這部書,同時也為了方便給弟子們講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經》翻閲了多少遍,這樣下去,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被磨斷了好幾次,只好換上新的再讀。即便讀到了如此地步,孔子還謙遜地説:“如果我能再多活幾年,我就可以把《易經》的文字與內容理解清楚了。

韋編三絕指的是

“韋編三絕”本指孔子勤讀《易經》,致使編聯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把竹簡串聯起來。韋,熟牛皮。三:指多次。絕:斷。用來形容讀書勤奮。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閲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閲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韋編三絕説的是誰-簡短介紹

韋編三絕説的是孔子。韋編三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多用於比喻讀書勤奮刻苦。韋編三絕一成語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講述了孔子在攻讀《易經》勤奮到三次讓編聯竹簡的皮繩脱落的故事,後多用來比喻一個人勤奮到了一定的程度。

韋編三絕説的是

韋編三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字面意義為編聯竹簡的皮繩多次斷裂,引申意義為讀書勤奮刻苦,現一般取其引申意義,比喻一個人讀書勤奮到了一種程度,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含褒義,近義詞還有牛角掛書、懸樑刺股等,反義詞有不思進取、不學無術等。

韋編三絕一成語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講述了孔子在攻讀《易經》勤奮到三次讓編聯竹簡的皮繩脱落的故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致力於攻讀《易經》,將編聯《易經》竹簡的皮繩都磨斷了許多次,直到基本瞭解易經的內容、精神、實質與要點。

韋編三絕講述的主人公孔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名求、字仲尼,別名孔子、尼父、孔夫子等,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人之一,被譽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對後世中國乃至世界 都具有深遠影響。

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誰

韋編三絕釋義

韋編指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是一個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韋編三絕的意思就是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用來比喻讀書勤奮。

韋編三絕主人公

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孔子。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閲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誰?

孔子。“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閲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閲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擴展資料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説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傳統説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繫辭》上下、《文言》、《序卦》、《説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

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説:“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宋歐陽修作《易童子問》,提出許多疑問,認為“十翼”、“皆非聖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後,對十《易經》和《易傳》的寫作年代和作者的問題,成為學術界持久爭論的問題。許多人否定孔子與《易傳》的關係,進而否定孔子與《周易》的關係。

一般學者認為《易經》作於殷末周初,而《易傳》則成於戰國時代。《十翼》雖非孔子一人手筆,《易經》、《易傳》與孔子的密切關係卻難以否定。

《左傳》、《國語》記載,春秋時期的人引《易》占卜論事,就有二十餘條,通《易》學的人分佈於周、魯、衞、鄭、晉、齊、秦各國,説明當時流行《易》學,學習者甚多,可能還是一種時髦。在這種社會氛圍中,作為周遊列國的大學者孔子怎麼會不學《易》、不談《易》呢?

《史記·儒林列傳》還記載孔子的傳《易》系統。孔子傳《易》給魯國商瞿,商瞿六世傳到齊人田何。田何傳東武人王子仲,王子仲傳葘川人楊何,楊何又傳給齊人即墨成、廣川人孟但、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葘人主父偃。

《漢書》把《史記》省略掉的中間四世補齊,他們分別是:東魯橋庇子庸、江東{馬乾}臂子弓、燕周醜子家、東武孫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殘卷附錄《易傳》六篇,分別是《二三子問》、《繫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據廖名春考證,這些應為戰國中、後期的作品,不會晚於《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二三子問》中,記載孔子與子貢等學生討論《周易》的對話。

從以上資料可見,孔子晚年確實喜讀《周易》,而認真鑽研《周易》,以致韋編三絕。還向學生傳授過《周易》。傳統説法,孔子作《十翼》,後人對《十翼》進行研究,發現與傳統説法不一致之處,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書,不可能寫"子曰"。

可以作這樣的推測,開始,孔子口講,經幾代傳授,到戰國中期,傳《易》者寫於竹帛,才真正成書。傳《易》者採納了孔子以來歷代傳《易》者的説法,整理成系統的《易傳》,稱孔子所傳,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歷代傳《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

因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寫,就認為《易傳》孔子無關,是不妥當的;相反,如果認為它是孔子所傳,其中每一句話必定是孔子所寫,也未必妥當。

標籤: 韋編三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xq/glr6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