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林蛙養殖技術

林蛙養殖技術

1、養殖地:養殖林蛙需要選擇平靜河灣、水塘、水坑、沼澤或稻田等靜水域內。2、温度:生長環境的温度需要控制在20℃左右,夏季需要及時進行降處理,避免高温影響林蛙的生長髮育。3、防逃措施:在養殖地四周建好柵欄,防止林蛙逃跑。

林蛙又稱雪蛤,廣泛分佈於中國北部地區,西伯利亞、朝鮮也有分佈。林蛙與蛤蟆和田雞是完全不同的動物。

林蛙頭部扁平,四肢較細長,體長70~80毫米;鼓膜圓,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體背多為土黃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的斑點;背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側彎曲。

林蛙以陸棲為主,常在沒有強烈光照、濕潤涼爽的環境中生活,主要棲息于山林、沼澤、水塘、水坑和水溝等靜水水域及其附近,以林間草地為多。

林蛙養殖技術


怎樣養殖林蛙

中國林蛙俗稱哈士蟆,主廣東北,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我國著名藥用經濟蛙種,那麼林蛙要怎麼飼養呢?下面我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林蛙養殖技術概要

一、蛙場選址:

可在房前屋後,院子選擇平整的地面做養蛙場,附近有地下水、河水、池水,土質黑土、黃土均可。

二、蝌蚪池的修建:

在蛙場中選擇一處地勢平整,容易排水的地方建蝌蚪池。首先將要建蝌蚪池地方的地面用土墊高15-20釐米,以便抬高地面利於排水,然後將池的四周用土堆成土壩,土壩高度在30釐米左右,再將池中及土壩上的小石子等雜物揀乾淨,以防弄壞塑料布,將兩層或三層比較結實的塑料布鋪到蝌蚪池上,將塑料布的四邊用土壓實,在塑料布上面放水,水深20-30釐米,這樣蝌蚪池就建成了。當然,蝌蚪池的寬度最好不要超過2米。這樣利於將池中髒水換掉。面積的大小要根據引進種蛙的數量而定。一般100對種蛙有10-15平方的蝌蚪池即可。

三、蝌蚪期的餵養:

蝌蚪孵出後,首先吃包卵的卵膜,卵膜吃7-10天,吃完後再開始吃餌料,一般將7份玉米麪和3份豆粉混合加入適量的水,煮熟後呈稍幹狀喂蝌蚪即可。喂的時候將餌料直接投放到水中即可。

四、幼蛙及成蛙的餵養:

蝌蚪經過50天左右的餵養就變成幼蛙,登陸上岸,變成幼蛙以後就要吃小蟲,蚊蠅、黃粉蟲、蠅蛆等。只要温度適宜,小蛙就開始活動捕蟲,每天用小黃粉蟲或蛆蟲飼餵,喂時將蟲直接撒在蛙場四周的地面上。實際養殖中,一般採用繁育黃粉蟲或蠅蛆來餵養幼蛙及成蛙,黃粉蟲用麥麩子繁養(飼養方法極簡便,詳見技術資料),蠅蛆可用1份豬、牛、羊血(任意一種)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麥麩子或玉米麪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產出大量的蛆,這種方法簡便快捷,來得快,數量大。

五、幼蛙及成蛙養殖圈的搭建:

養殖蝌蚪時期可以讓蝌蚪在太陽光下直接飼養,當蝌蚪變態成幼蛙以後就要讓幼蛙在遮陽保濕的環境下生長,這樣就必須為其搭建養殖圈,首先可以用竹杆或竹片,鐵筋搭建高度1.8米的拱棚,拱棚上面用遮陽網罩住,遮陽網四周底邊用土埋壓,在拱棚下修建幼蛙及成蛙養殖圈,修建蛙圈可以修一個大的養殖圈也可以修建數個養殖圈,在規劃好養殖圈的大小後,沿每個養殖圈的四周每隔1米-2米埋一根木樁,木樁高出地面1米,埋入地下20-30釐米,然後用塑料布將所有木樁圍成一個圈形,塑料布底邊埋入土中,上邊用1米-2米長的木板捲起用釘子釘到木樁的頂端,使塑料布垂直於地面,塑料布的上邊沿在木板的作用下與地面保持平行,與木樁成直角以防蛙逃跑。蝌蚪池可以建在幼蛙及成蛙養殖圈中,這樣,蝌蚪變成幼蛙上岸後直接可以投喂而不需再換地方,省時省力,只是養殖蝌蚪時不要在拱棚上罩遮陽網,等到蝌蚪變成幼蛙時再罩上遮陽網。保濕就是在晴天每天往養殖場內的地面上噴一到二次水。

六、延長生長時間:

早春利用塑料提高水温,提早孵化蝌蚪,促進早變態進入陸地生活,早春氣温低也可先將網棚蓋上塑料布,促使蛙提前捕食,晚秋蓋塑料布延長幼蛙捕食時間。這樣可使林蛙提前達到商品蛙規格。

七、越冬管理:

林蛙在氣温低於10攝氏度時就開始冬眠,不吃東西,減少活動。

1、南方地區養殖可以採用地面上蓋上一尺到二尺厚的雜草、稻草,讓林蛙在雜草、稻草下面直接越冬的方法。

2、窖內越冬:窖寬2米,深2米,四壁用磚石水泥等砌成,窖底為土層,窖蓋覆土保温,留有通氣孔道,地面放入石塊落葉等隱避物。每平方米大約貯小蛙3000只,大蛙700只。要經常噴水。

3、室內越冬池越冬:在室內修建水泥池,面積因地制宜,池深1米,水深70-80釐米。需經常換水,防止缺氧,水池上邊蓋上窗紗等防逃網。

4、焊接鍍鋅板水池越冬:有移動方便,控制温度方便,換水方便的特點,可放置在空房的炕上,天冷時燒一下炕,或在池下方放一電暖器控制温度,實踐證明,採用這種方法不僅操作簡便,且安全可靠。

八、林蛙油的提取

在每年的十月末到十一月末開始捕捉個大的雌蛙,這個季節林蛙肥胖,油多質量好,經濟價值高。林蛙油就是雌蛙的卵巢,將林蛙雌蛙乾製後取油。將捕捉的活雌蛙用細鐵絲或線繩從蛙嘴處的鼻孔串起來晾曬7-10天成林蛙幹。取油方法:林蛙油取出後是固體的幹塊,容易存放。林蛙油的提取方法較多,一般是採用將林蛙幹首先放於60-70攝氏度的熱水裏,浸泡5-10分鐘左右,然後從水裏取出放在盆或其它容器裏,用濕潤的麻袋等物覆蓋,放在温暖室內進行悶潤,大約10-15小時左右,可把整個林蛙悶軟,皮膚和肌肉變軟,即可取油。取油時一隻手托住悶軟的林蛙,腹面向上,大拇指緊緊地頂住林蛙的兩條腿,另一隻手掐住林蛙的頭部兩隻手同時用力下折,這時將靠近兩腿的皮撕破,露出片狀油來,用手或刀片輕輕撬起一端,將兩大片油撕下,並同時取出零星小塊油,放於盤內晾乾即可。

九、藥用

林蛙油是一種滋養強壯補益食療性藥品。對年老體弱、產後體虛乳汁不足,神經衰弱,肺結核、肝炎等多種疾病,少量服,久服必有益。

1、林蛙油的服用方法:一般是加水浸泡,達到膨脹鬆軟後便可服用。

浸泡方法:首先用涼水將林蛙油沖洗乾淨,然後放入碗里加適量的涼水或温水(試驗證明1克油加水15毫升),浸泡8-12小時,林蛙油便充分吸水,體積膨大鬆軟,顏色雪白有彈性,沒有硬心,即可服用。

服用方法:生服法,就是將浸泡好的油不經蒸煮而生服,其優點某些成份不會因高温而破壞,保持林蛙油完整的營養價值。另一種是熟服法,將浸泡好的林蛙油經過蒸煮後再服用,此法缺點是失去某些成份。

林蛙蝌蚪怎樣餵養

早期蝌蚪主要吃包卵的卵膜,稍大後就補充粉狀顆粒飼料,如玉米粉,黃豆粉,小麥粉或煮熟的雞蛋黃,一萬尾只需1—2個,3—5天喂一個。

成蛙期吃些什麼飼料

如在養蛙場(池)內設置幾盞燈,夜間開燈後,就可將遠處的蚊蠅等昆蟲引過來。這幾乎就不需人工喂多少飼料,也可人工繁殖蛆蟲或黃粉蟲餵養。

蛙長大後怎樣銷售

雌蛙長大後,秋冬季就可以取油,取油時用細鐵絲將頭部串起來(上吊),自然下墜,成小塊即可取下(成白色固體易保存)。

蛙種怎樣放置

由於林蛙有冬眠習性,10月初到次年4月末不吃任何餌料,所以將購回的林蛙种放入有淨水的缸中或盆中用紗網罩住缸口及盆口即可。

林蛙的養殖技術

林蛙肉質細嫩,鮮美可口,營養豐富,從雌性體內提取的林蛙油具有潤肺養陰、補腎益精、補腦益智、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美容養顏、抗衰老等獨特功效。因此特別受到人們的喜愛,那麼林蛙應該怎麼樣養殖呢。在養殖林蛙的同時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呢。接下大家就跟我一起學習學習林蛙的養殖技術吧。

林蛙養殖技術

林蛙對温濕度的要求

在東北,林蛙的整個冬眠時間有5個多月,在漫長的冬眠期內,林蛙機體將秋天貯存的營養逐步轉化並貯存到卵泡內,為蛙卵的發育和蝌蚪生長初期提供營養,自然情況下在冰層下越冬的温度約1~3℃。從產卵到變態,温度從冰雪融化到28℃之間都能發生生命過程,但28℃是最高極限温度。而在陸地生長階段,年降雨量平均在600~1300毫米,平均氣温在3.5~4℃,夏季林下相對濕度在80%以上,地表温度不能超過32℃,土壤表面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最佳。

林蛙的食物

林蛙不同的生長階段對食物要求不同。蝌蚪時期,以浮游生物為食,在人工管理時,也可補喂蛋黃、動物血、魚粉、豆渣和植物性餌料。變態前後到幼蛙,以大型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等為食,包括圓形跳蟲科、菱蝗科、粉蝨科、蟻科、小甲蟲類、小菱蝗、短星翅蝗蟲、黑背蝗若蟲以及微型甲蟲如孤甲、跳甲、小步甲等。在陸地上的蛙,主要捕食森林內的昆蟲、軟體動物、環形動物等,如葉蟬、蠟蟬、蝗蟲、蟋蟀、螻蛄、金龜子、鱗翅類、蠅蚊、蚯蚓等。

林蛙的養殖方式

養蛙方式大體上分為“封溝式養蛙”和“集約式養蛙”兩大類。二者的主要不同處表現在林蛙的陸地生活階段上。封溝式養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結合林蛙的自然生長,加強人工管護的一種養殖模式。吉林省從1986年起大力推廣封溝式養蛙模式,技術成熟,已被廣泛採用。而集約式養蛙則是把林蛙圈定在一定範圍內,實行不同程度的高密度仿生態飼養,食物來源全部或部分靠人工飼餵動物蛋白餌料。分半封閉、全封閉等多種方式。有很多專家學者及有識之士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這種養殖模式,偶有成功的典型,但在技術上仍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暫不到全面推廣階段。

林蛙的卵前準備

林蛙從卵到蝌蚪再到變態大約兩個多月時間都是在綜合飼養池中渡過的,因些必須做好準備。一要對池進行檢修,同時把池清理乾淨。二要使清理好的綜合飼養池經過最少7天以上的日曬殺毒。三是在灌水前的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對綜合飼養池進行全池消毒,用量標準按池面積計算,生石灰每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漂白粉每8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用過生石灰7~10天后,漂白粉3~5天后才能注水使用。四是向池中及時注水,以利於池水自我淨化,再經過日曬,自然增加水温。為減少病害,在綜合飼養池用完以後,一定要將其中的水排放乾淨,做到池幹露底,接受太陽的曝曬,然後再經過冬季的冷凍,就能消滅許多病原微生物。

林蛙養殖技術

林蛙病的防治

1、紅腿病:該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點狀出血,肌肉呈紅色,活動遲鈍、拒食。防治方法:將病蛙撈起,放在10%~15%的鹽水中浸泡5~10分鐘,兩天後可治癒還應對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萬分之一的硫酸銅溶液全池噴灑。

2、腫腿病:該病因腿部受傷後被細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腫呈瘤狀,影響攝食,致使蛙營養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5分鐘,同時喂服四環素,一日兩次,每次半片,連服兩天。

3、胃腸炎:本病主要由於蛙攝食了腐敗變質的飼料而引起。剖開腹部可見胃腸有充血發炎現象。防治方法:每日清除殘料,池水每隔2天換一次每隔半月用 (1~2)×10-6濃度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潑灑一次每天喂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可見效。

4、水黴病:蛙體受傷的傷口感染水黴菌引起本病。可用1%的紫藥水塗患處。

5、氣泡病:因不潔池水有機質大量發酵所產生的氣泡被蛙吞食而致。病蛙腹部膨脹、腹朝上,不能游泳,最後死亡。防治方法:每隔2~3天換一次水,同時清除池水沉澱的飼料殘渣。

6、脱皮病:因缺乏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引起,病蛙背部或大部分脱皮充血。防治方法:飼料中適當加些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林蛙油的加工

將成年雌蛙用麻繩貫穿頭部上、下頜,成串地懸掛在通風處陰乾,避免受冰凍、雨淋。乾燥後剝取其輸卵管,即為林蛙油。加工林蛙油時,應防止炙烤、水燙或摔傷,以免影響油的質量。雌蛙晾乾後,50個一串,腹向裏,背朝外,自一頭卷系成一小把,再順序裝麻袋。為了防止受潮、發熱、生蟲、發黴,應放置在通風處貯存。每年5~6月份,可加工剝油,剝油時,將幹林蛙鋪在木板上,噴灑温水,濕透後用麻袋悶上,經6至8小時,即可剝油。剝油時,使林蛙腹部向上,掰開取油,除去黑子(卵細胞)曬乾。把油曬乾後投入墊有油紙的木箱、缸、壇、白鐵桶等容器內,加以密封,忌入高温、潮濕處。

林蛙養殖技術

中國林蛙的自然資源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日趨枯竭,近年來中國林蛙的人工養殖在其主產地東北已初具規模,並且正向着產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下面我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林蛙養殖技術吧。

林蛙全人工養殖可行嗎

林蛙的全人工養殖(圈養網棚養)是成功的,我們95年10月16日由市科委組織鑑定,認為中國林蛙人工養殖技術開發研究,符合生態經濟理論,多層次綜合利用對保護資源,加快大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解決林蛙人工養殖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該研究成果具有實用價值,由於大規模實現林蛙全人工養殖,為中國林蛙基礎理論研究和育種提供了物質基礎,林蛙人工養殖技術研究,在高密度大面積集約化方面在國內首創,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工廠化生產黃粉蟲解決了大面積林蛙養殖的人工餌料一大難題。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全人工養殖林蛙成功的要點是什麼

答:1、要完全模擬野生自然的生活條件,有水,有三層植被。2、有很好的防逃措施。3、有嚴密的防敵措施。4、有充足的餌料(黃粉蟲)。5、有很好的越冬條件。以上要點全部解決人工養蛙就會成功的,反之,如果有一點做不到,就會失敗。

用日光温室無休眠養林蛙當年長到50克出欄是真的嗎

目前有很多人在炒這個東西。為了自己的收入把其説的如何如何。我們養林蛙二年出商品,也長不到50克,何必當年長50克,無休眠養殖是可以成功的。但我們北方的寒冬不要搞這個東西,成本高,賣商品的錢還不夠投入的錢。

怎樣才能養好黃粉蟲喂蛙

答:黃粉蟲是好養的,我們總結了一套方法,而黃粉蟲是養林蛙的主體飼料。有些人搞了一點蟲就養蛙,喂一段時間就沒有了,養林蛙就失敗了。黃粉蟲是好養,繁殖也快,但要有一定的量,同步繁殖,因為它的生長週期要120天左右,要提前養好蟲,做到大蛙吃大蟲,小蛙吃小蟲。比如明年養蛙,今年就要開始養蟲,這樣才有保證用量。春、夏、秋温度好,菜便宜,我們就多養多喂,冬天天冷,菜貴,我們就少養。這樣才能提高效益。

我國南方可以養中國林蛙和黃粉蟲

有很多我國南方朋友的電話,問有關林蛙人工養殖的問題,中國林蛙是我們東北東部山區的特產,必定生活在冷涼的森林裏,南方的林蛙和我們東北的長白山林蛙決對不一樣的,有想養殖的,可以在東北引種少量的試養。看其結果(蛙油的產量和質量)。有各別炒種的幾十、幾百元一對,我們要注意。(關於黃粉蟲是在全國各地都可大規模養殖的,其本身也是致富的項目。)

關於林蛙的市場怎樣

答:林蛙是我們東部山區特產,其雌蛙的輸卵管稱蛙油,藥名田雞,是高檔的營養保健品,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每公斤價1200-1400元左右。市場在幾年內都沒有問題。

林蛙疾病的預防

1.林蛙場的建設必須符合防病要求

林蛙場的水源要無污染。有害的被污染的水會損害林蛙的健康,水體傳染病很快,因此水源一定要清潔無污染。

2.控制和消滅病原體

① 定期消毒一般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對水池、蛙圈及其他養殖設備進行一次徹底的消毒。

常用的消毒藥物有:生石灰:對水溶解成石灰乳後進行噴灑。

漂白粉:溶水後噴灑,1周後藥物實效。

② 蝌蚪和幼蛙消毒每隔一定時期對蛙體進行消毒,消毒前應認真做好病原體檢查,蛙體消毒一般用浸泡法或噴灑法,常用藥物有漂白粉、硫酸銅、磺胺嘧啶、高錳酸鉀、慶大黴素、四環素、土黴素。消毒時間長短,還應根據當時温度、濕度,水温及蝌蚪、幼蛙承受能力靈活掌握。

③ 餌料消毒用於飼養林蛙的飼料要保持清潔,特別是餌料盤應經常清洗消毒。

3.正確的環境設置

① 遮蔭避雨設置

遮蔭與避雨應相結合進行,常用塑料、遮蔭網、石棉瓦、草棚組成,林蛙不需直射陽光,散色光完全可以滿足其要求,雨季應防止林蛙久被雨淋。

② 隱蔽物的設置

池內要放置一定數量的隱蔽物,主要是各類闊葉樹,最好是帶枝的樹枝,以柞樹為好,成壟放置,不要全面鋪,也可放一些石堆、瓦片,一定要有規律放置。

③ 環境温度(主要以地面為主)

不同時期林蛙濕度要求不同,變態幼蛙對濕度的要求最大,以後逐漸降低,變態幼蛙濕度控制在85%-90%,1-2月齡幼蛙濕度控制在80%-85%,3月以上蛙濕度控制在70%-80%即可。

④ 供水温度加濕設置

加濕設備要保證及時、方便,全面對全場進行加濕處理。主要方法是塑料管等加上霧化噴頭、水泵等。

林蛙封溝養殖的越冬管理技術

林蛙有水下冬眠越冬的習性。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長達6個月,人工封溝養蛙的越冬管理就是根據林蛙這一時期的生活特徵需要,人為選擇、創造適宜的越冬場所和水域環境,保證其安全越冬。

一、修築越冬池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林蛙集中冬眠的地方。蛙場內有些條件好的天然水泡、山澗深水灣或水庫等可以做為林蛙的天然越冬池加以利用,但多數養蛙場需要人工修築越冬池。

1.選址在林蛙秋季集中下山的地方或附近,選擇河道(溪流)旁側,避開河道5-10米,選地勢平坦,土質粘性的地帶做為修築越冬池的場所。

2.越冬池規格和數量修築越冬池,要求池深3―4米,水深2―2.5米,池底平坦,四周呈70―80度的斜坡,防水浸後塌方。如池底沙質疏鬆,要用粘土墊實,防止滲水。越冬池修築面積和數量根據蛙場地勢條件和常年越冬蛙數量而定。地勢平坦開闊,可修築大型越冬池,單池面積800―1000平方米,地勢條件差的可修築中小型越冬池。單池面積200―300平方米越冬池數量根據常年養殖越冬蛙量酌定,一般成齡種蛙越冬密度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一個養蛙場修築3―4箇中小型越冬池,可供2―3萬隻種蛙和15―30萬隻幼蛙越冬。修築多個越冬池時,相互間隔要達到500―1000米,做到單灌單排。

二、越冬池使用前的準備

經多年循環使用的越冬池。池底淤泥較厚,影響蓄水量,並積累有大量的林蛙致病菌和天敵蟲害,因此在越冬期來臨之前要認真修整處理。

1.清淤將池水放開,清除池底淤泥,恢復到原池底層。

2.曬底清除淤泥後,要控制進水,讓池底在陽光下暴曬20-30天,能殺滅部分病菌和蟲害。

3.殺蟲滅菌注水前20―30天,向池底和四周池壁撒生石灰進行消毒,此法能有效殺滅林蛙致病菌和、水蛭、寄生蟲等天敵蟲害。

4.鋪設隱蔽物灌水前先在池底鋪一層厚約5釐米的闊葉樹樹葉或是用禾本科雜草捆成的草把,再用碎石和泥沙稍作覆蓋,這些隱蔽物有利於林蛙在水下潛伏冬眠。

5.注水在10月末,林蛙進入越冬池冬眠前蓄滿水,水深至2.5米,保持清潔。

三、越冬管理

林蛙在9月中旬,當氣温降到1O℃以下,開始向山下水源地遷移。首先進入淺水區域潛伏,11月初至11月中旬,氣温降至5℃以下,林蛙進入深水區冬眠,直到翌年3月末至4月初結束。

1.散居冬眠期管理9月中旬至11月初,45―50天。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林蛙多數單獨分散潛伏於淺水區域,處於不穩定冬眠狀態,夜間仍可到陸地活動。這一時期的管理重點是:把捕捉到的林蛙按商品蛙、種蛙和一年生幼蛙分離,種蛙和幼蛙分別送往貯蛙池存放。貯蛙池水深40―80釐米,貯蛙密度為每平方米水面500―800只。貯蛙池可用孵化池和蝌蚪飼養池兼用。如果蛙場內河水充足,也可暫用越冬池代替,即保持越冬池水深50―80釐米。放入越冬蛙,到11月上旬林蛙進入冬眠前,再將越冬池水及時補充至2―2.5米深。貯蛙池周圍要用塑料布圍成高50―60釐米的柵欄,底部用工壓實,防止林蛙逃逸。由於林蛙集中潛伏於淺水區域,管護中要防止人為偷盜和各種食肉動物的捕食危害。

2.集中冬眠期管理11月上旬至翌年3月末,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林蛙集中到深水區域,相互擁擠在一起,不食不動,處於深度冬眠狀態。這一時期的管理要點是:

①將貯蛙池內的越冬蛙及時送往越冬池。越冬池放蛙密度為種蛙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保持活水越冬。東北地區冬季寒冷,很多養殖場內的河、溪進入冬季後會出現冰凍斷流現象,這樣的越冬池林蛙越冬密度應適當減半。

②越冬期間經常觀察水流狀況,保持冰下水位不低於1.5米。

③落雪後,要及時清理冰面積雪或掃出雪道,增強池水透光性。

④在越冬池周圍定點投放鼠夾和鼠藥,防止鼠類等肉食性天敵危害。

林蛙是怎麼養殖的?

圈養林蛙技術要點 中國林蛙是集食、藥、補於一體的珍貴蛙種,因林蛙所獨有的藥用價值和營養價值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隨着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加之自然資源的日趨枯竭,半人工養殖林蛙回捕率較低,圈養林蛙勢在必行,筆者經過多年研究與探討,總結了圈養林蛙要把握的六個關鍵技術。

1 孵化管理關

1.1 首先是卵團的選擇,一般選擇2d內產的卵團放於已消毒好的一個孵化池內,將未受精的卵團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過程中卵團的密度不宜過大,如水源充足時按勞取酬10~15團/m2,卵團要均勻分佈在孵化池內為宜。

1.2其次是孵化池的温度,温度包括氣温和水温,它是影響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外界條件,温度高,胚胎髮育速度加快,孵化期短,反之,胚胎髮育速度慢,孵化期長。但是,林蛙卵在孵化過程中,胚胎髮育各個階段對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卵團孵化初期保持水温在6℃以上,中後期保持水温在16~24℃之間。由於初、後期的氣温不同,可採用塑料膜覆蓋及灌水的方法來調節水温,確保蛙卵在適宜的温度下正常發育。

1.3再次是水質,孵化池的水質要保持清新,不混濁、無泥沙、無污染的水質為宜,因為水中混沙污染卵團,造成“水卵”,而降低孵化率,因此要保證孵化池內是中性的清新水質。

2 蝌蚪培育關

2.1 蝌蚪的密度 蝌蚪培育的前兩週密度可大些,隨着日齡的增加,密度可逐漸減小,採用人工疏散分池的方法來降低飼養密度。一般飼養密度為:1~15日齡為2000~3000只/m2,15~25日齡1500~2000只/m2,25日齡至變態期500~1000只/m2如密度過大,蝌蚪生長髮育遲緩,成活率低,體質不健壯,影響變態幼蛙的成活率。

2.2 飼料 當蝌蚪將自身卵膠膜吃完即可喂開食料,一般用熟雞蛋黃或豆漿做開食料。將熟雞蛋黃用兩層紗布包好,在池水中慢慢搖晃,蛋黃便溶於水中,蝌蚪可以自由採食,以後視蝌蚪採食情況酌情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以喂2h吃完不剩或少有剩餘為宜。當蝌蚪生長到20d以後要添加動物性飼料,以滿足其生長髮育需要。

2.3 水質與水温 良好的水質對蝌蚪生長髮育有直接影響,水質冷涼,有污染,含礦物質多等對蝌蚪生長髮育都十分不利,會阻礙胚胎髮育和各器官的形成。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雜質也會使水質變色,發現這種情況要立即排出池水,注入新水。蝌蚪初期,5d注入1次新水,用0.3mg/mL漂白粉溶液噴灑水面,後期採用單灌的的方法降低水温,水温不能超過24℃。如果氣温、水温高時要採取換水和遮蔭等辦法降低池水温度,否則,蝌蚪易出現各種症狀,嚴重時則死亡。

3 蝌蚪變態關

蝌蚪生長到30d之後進入變態期,此時應及時將變態蝌蚪移入林蛙圈內的變態池內飼養,避免移池過晚幼蛙逃跑的現象發生,林蛙圈要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圍成內外兩層圍牆,即小圈一層,整體養蛙場一層,防止林蛙逃跑。此期間要加強管理,精心飼養。因為變成幼蛙比變態前體重要減輕一半以上,而且變態時不採食,能量消耗大,如管理不善,幼蛙體質不健壯,死亡率非常大。變態期管理注意:一要保證變態池內有足夠的水量,保持水温在28℃以下,避免高温使變態幼蛙死亡二要繼續餵養蝌蚪,未進入變態期的蝌蚪需要繼續攝取食物,必須供應足夠的食物。

4 疾病防治關圈養林蛙在各個時期患不同的疾病,飼養時必須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方法。

4.1 蝌蚪期飼養 蝌蚪在18~20d時,由於氣温高,食最大,水中氣體過多等因素易得氣泡病。防治方法是:蝌蚪培育期間經常向池內注入新水,每5d消毒1次,不投餵過多的飼料。發現有氣泡病時則立即注入新水或將蝌蚪移入清水池內:二是每立方米蛙池用3g食鹽兑水潑灑可防治此病。

4.2 幼、成蛙期 主要在夏季飼養期。由於圍內雜草叢生,陰涼潮濕,加之飼養密度大,投喂的飼料有剩餘,而使各種細菌滋生繁殖,因此養殖林蛙必須做到經常消毒,預防林蛙患病。此期林蛙主要患紅腿病、爛皮病、腸炎病等疾病,死亡率較高。預防措施:夏季放養林蛙前將林蛙圈徹底消毒1次,可用漂白粉等消毒劑夏季飼養期每半月用0.7×10-6高錳酸鉀或1~2×10-6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同時每月用增效磺胺眯0.5g拌入1000g蟲內,連喂3d,可起到預防林蛙腸炎病的作用黃粉蟲飼養場所每半月用0.3×10-6漂白粉溶液噴霧消毒1次,避免林蛙吃到帶菌的蟲體蛙圈門口設有消毒設施,進入蛙圈要先消毒,謝絕外人蔘觀。

5 越冬管理關 東北地區蛙越冬期長達6個月之久,此期雖不用飼餵林蛙,但不能忽視對越冬林蛙的管理,否則會出各種意外情況,造成林蛙大量死亡.

有誰知道林蛙養殖技術嗎?

比較長,樓主仔細看:

中國林蛙養殖技術 中國林蛙(俗稱哈什螞)是一種珍貴的兩棲動物。雌性林蛙的輸卵管稱“田雞油”,是名貴的滋補強壯品。中國林蛙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不僅是人們宴席上的美味佳餚,而且蛙油及林蛙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更是供不應求,倍受客商青睞。

幾年來的養殖實踐證明,人工養殖林蛙是致富于山區、半山區的一項低投入、高產出的高效產業,大有發展前途。

一、封溝養蛙

中國林蛙是一種兩棲類動物,夏季棲息在森林之中,營完全陸棲生活。冬季水下越冬。因此必須對養蛙場地進行科學的考察和選擇。

(一)地形、地勢

養蛙場一般選擇兩邊高山、中間溝谷,即農民所説的“兩山夾一溝”為最好。如果環境寬闊,必須有150—200米以上的寬度。溝谷內要有面積大而集中的較為平坦地帶,以作為修建繁殖場之用。山嶺相對高度在100米以上,以緩坡為宜。

(二)森林

森林是林蛙最主要的生長地區,林蛙每年大約有5個月左右的時間是生活在森林內的。林蛙棲息的林型主要是大面積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

森林的層次要適宜,即喬木層要密集,達到樹冠互相鬱閉,林下光線較暗淡,灌木層要繁盛,以利於調節林下的光線與濕度:草本植物層和枯枝落葉層要選擇植物茂盛,落葉層較厚的地方,以便為林蛙提供足夠的食物和良好的棲息環境。

(三)水源

水源情況是選擇養蛙場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必須在枯水季節有充足的水量即養殖場內有夏季不幹涸、冬季長流水的一條或數條山間小河流,溪流以砂石或淤泥為底,水量不宜過大,也不宜過小,一般寬1—3米,深0.3—0.5米為宜。

二、繁殖場的選擇與修建

(一)繁殖場的選擇

繁殖場是林蛙繁殖的場所,從產卵到變為幼蛙,都要在繁殖場裏完成。繁殖場應設在整個養蛙場的中心地帶。選擇地勢平坦、面積大、向陽的地方集中修建,繁殖場要求距河流較近,可以引河水自流灌溉。土質以保水性能好的粘土壤為宜。繁殖場宜集中不宜分散,為了方便疏散蝌蚪,在溝谷較長的養殖場,也可建立幾個繁殖場,分段飼養,做到就近繁殖,就近放養。繁殖場距放養場最好在2000米之內,以免遠距離運輸,造成蝌蚪死亡。

(二)繁殖場的修建

繁殖場主要是由產卵池、孵化池、飼養池、變態池四種池子組成。前三種池子應集中修建,變態池應在養蛙場內合理分佈,氣温較低的地區還應建有曬水池。

1、產卵池、孵化池、飼養池。為了能夠有效地利用繁殖場,方便管理,經過試驗,這三種池子可統一按飼養池標準修建。每個池子為20—40平方米的長方形,深度為0.5米左右,池埂下寬0.4—0.5米,上寬0.3—0.4米左右,整個池埂呈梯形為宜。池內修建一個上口50釐米、深0.3釐米左右的安全坑防止池內斷水,蝌蚪死亡,池子應成排成列修建,兩列水池之間要修建主水渠。每個池子都應具有對角出、入水口和同側出、入水口,以便根據不同生產時期採取不同灌水方法。修建時要注意防止漏水,可用淤泥灌縫,嚴重的可採取池底覆蓋塑料膜的方法保水,然後在池底表層鋪墊砂石,防止池底污泥污染卵團。在一些氣温較低的地區,應在繁殖場的上游修建一個或幾個曬水池,使河水先經過曬水池提高温度後再注入繁殖池中。曬水池也根據地勢修建,水深度在0.3—0.4米,面積根據條件宜大宜小,以能夠充足供應繁殖池用水即可。

2、變態池

變態池是蝌蚪變態上岸的場所,亦起到疏散的作用。因此,變態池應在養蛙場近水處,均勻分佈避免幼蛙上山時局部密度過大。變態池應儘量修建在朝陽山坡下,因為春天氣温低、陽坡比較適宜幼蛙生長。變態池的面積以25—30平方米,池深度在50釐米左右為宜。整個池形呈鍋底形,即池梗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於幼蛙出水上山,因為變態期蝌蚪呼吸量大,需大量灌水,保持含氧量和池水的清潔。因此,在修建變態池時應選擇有水的地方。

三、繁殖技術

林蛙的繁殖技術是生產中的一個主要環節,繁殖技術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人工養殖林蛙的效益,封溝養蛙的繁殖技術主要包括選種、產卵、孵化及飼養等。

(一)種卵及種蛙

目前養蛙生產主要是以種卵為主,以種蛙為輔,大都採於野生,一是自捕(採),二是收買。

1、種卵的採集與運輸,春季採集種卵,省時、省力、費用低,是目前農民普遍採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澤性水甸子等靜水區用撮網撈取卵團,撈捕時間原則上越早越好。產出不久的卵團體積小,卵團彈性大,不易散開,運輸方便,因為林蛙產卵高峯期在早上5—8點,因此撈取蛙卵的最佳時間在早上6—11點。種卵的運輸工具可用水桶,遠距離運輸或產出時間較長的蛙卵應在桶內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團互相粘連。

2、種蛙的採集、運輸與選擇

(1)春季採集。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温在10—11℃時便開始產卵,因此春季採集種蛙應抓緊時間,到河流、沼澤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2)秋季採集。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時間,在此期間可捕到大量的種蛙。捕捉種蛙應以網捕、手捉和甕子捕捉的方法,嚴禁用藥捕、電擊等方法捕捉。

(3)收買。目前許多養蛙户採取收買種卵、種蛙的方法,此法是解訣種源的一條重要途徑,可以補充自捕量的不足,但應注意春季收買種蛙時要掌握好時間,排卵後的雌蛙,準備翌年產卵,因回捕率低,所以成效不大。

(4)種蛙的運輸。不論何種方法取得的種蛙,都要避免損傷,種蛙必須用麻袋或簍筐裝,絕不能用線繩、鐵絲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額,長途運輸時要用籠筐盛裝,在籠內加蓋稻草等覆蓋物,並經常灑水,保持濕度;中途必須用乾淨河水沖洗,避免蛙體乾燥造成死亡。在運輸種蛙時不需要裝水運輸。春季運輸時要掌握好運輸時間,不能長途運輸,如果超過5—6天,種蛙就會不經“抱對”而排未受精卵。

(5)種蛙的挑選。目前尚無種蛙的選擇標準,根據林蛙的生長週期和近幾年的實踐經驗,種蛙應選擇3—4齡的,體質健壯、體重在50克左右,體色標準即黑褐色比較好。

(二)產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產卵場與天然產卵場有較大的區別,而且人工繁殖種蛙密度大,林蛙不願在產卵場內產卵,所以必須在人工控制下,強制在產卵場內產卵,產卵的方法可用籠式產卵法和圈式產卵法。

1、籠式產卵法。用細鐵絲或枝條編成籠子,將好的種蛙按雌雄厚1:1比例放入其中,然後把籠子放到產卵池中,適當調節水的深度使籠內水深保持在15釐米左右。產卵籠應放在靜水區,遠離出水口和入水口,種蛙配對後,在水温10℃左右時,7—8個小時便可產卵。要注意準確掌握時間,及時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並把產卵後的種蛙取出送往休眠場。如果產卵池、孵化池、飼養池按統一標準修建,可選擇中上游的幾個池子做為產卵池。

2、圈式產卵法。在產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鐵絲網圍住。塑料膜或鐵絲網高1—1.5米,向內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內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壓實。按雌雄1:1比例投放種蛙,密度為每平方米10—15對為宜。為了提高配對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產卵後也應及時移送卵團和種蛙,如果產卵池、孵化池、飼養池按統一標準修建,可將整個繁殖場圍起來,便於管理,極其方便可行。

(三)孵化方法

實踐證明,採用自然孵化法比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與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將卵按每平方米15團的數量放在孵化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長。孵化過程中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孵化時,要將卵團放在淺水區,待卵團膨脹後再移到深水區,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區,由於卵團未膨脹,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區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損廢。二是在孵化初期要採取同側入水,出水和封閉(半封閉)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穩定和水的温度。池內水深在20釐米—30釐米左右,夜間因氣温較低要覆蓋。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團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條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將卵團控制在一定的區域,避免漂浮到池邊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敵侵害,要及時驅逐家禽,特別是家鴨和青蛙等天敵。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環境寧靜,避免振動池埂,不可攪動孵化池內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温應控制在10—15℃左右,經專家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這個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四)飼養方法

蝌蚪的飼養是直接關係到蝌蚪的生長髮育和變態幼蛙的質量。

(一)鉺料的種類及加工。鉺料分精料和粗料。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餅粉、麥麩等,粗料主要是各種植物的嫩莖葉,如:蒲公英、蒿草等(有毒的除外)。精料的加工過程主要是把玉米粉、豆餅、麥麩按3:1:1比例,適當加工入少量魚粉,均勻混合,加水煮成糊狀,冷卻後飼餵。粗料加工過程主要是將嫩莖葉加工成2—3釐米的小段,然後煮熟冷卻備用。

(二)餌料的投放。將煮熟、冷卻後的飼料,投放在邊緣的淺水區,以便於蝌蚪採食。投放方法:用一米長左右的蒿杆枝條等,把餌料粘在其上,投放到水中,讓其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兩頭架起固定,既有利於蝌蚪均勻採食,又能提高飼料利用率,防止污染水質。也可用寬2釐米、厚1釐米、長1米左右的窄木條,效果更佳。餌料的投喂量要根據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確定:蝌蚪初期,大約一週左右可以不喂餌料;7—10日齡左右,每天上午投喂一次即可;10—25日齡上、下午各投放一次;25—35天左右,食量大,到高峯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各投一次。餌料量目前尚無明確標準,可按蝌蚪數量適量投喂,以每次投喂稍有剩餘為標準,在35日齡左右,每萬隻蝌蚪食量可達到2—3公斤。蝌蚪到40日齡進入變態期,已基本停止進食,因為蝌蚪發育快慢不一,所以實際生產過程中要細心觀察,靈活運用飼餵方式及飼餵養,以免餌料不足或過剩。

另外用取油後的林蛙副產品(肢體)磨碎加工是一種極好的飼料。飼餵方法:將加工好的飼料粉配合少量的玉米粉和青菜按上述方法投喂即可。

(三)灌水技術

蝌蚪期必須保證池內有充足的水量,因此正確地掌握灌水技術是蝌蚪飼養的一個關鍵技術問題。

蝌蚪初期,氣温較低,需氧量少,因此水流應通過曬水池,主水渠,然後在池子同側進水、出水保證水的温度和池內水的相對穩定。在夜間或陰天要加大灌水量,使水深達到50釐米左右,起到保温、防止結冰的作用。到蝌蚪生長後期(30日齡以後),氣温漸高,蝌蚪耗氧量增加,所以應採取對角線式灌水法,加大灌水量,增加換水速度,既能降低温度,又能保持水質清潔,提高含氧量。

四、放養技術

蝌蚪變態後要在養殖場內均勻分散,防止幼蛙上岸後局部密度過大,造成幼蛙大量死亡。因此,在蝌蚪40日齡時要進行人工疏散到變態池中,密度為每平方米變態池5000個左右,每公頃養殖場可投放蝌蚪5萬隻左右。蝌蚪疏散到變態池後,應注意看管,防止被山洪沖毀,嚴防天敵危害,同時需要繼續飼餵少量餌料,保證水量充足,保持水質清潔;氣温低的地方可清理周圍庶光樹枝,增加光照。或用塑料膜鋪底的辦法提高水温。

五、越冬技術

人工養殖的林蛙與天然林蛙一樣,基本上是水下越冬。因為人工養蛙數量遠遠超過了野生林蛙數量,所以河流的自然情況不能完全適應養殖林蛙的需要,需要人工修建林蛙越冬場所。一是整理天然河道,在自然的河道深水區,要適當加深、加寬、擴大,河流分岔多的需要進行修整合併,使河流集中,水量充足,使林蛙安全越冬。有的深水區自然隱蔽物較少,需要加放草把、石塊等隱蔽物。二是林蛙集中分佈的範圍,在河牀的一側修建小型水庫,蓄水深度達到1.5米以上,同樣投放草把,石塊等隱蔽物,供林蛙越冬。人工水庫越冬可採取散放法,讓林蛙自由尋找越冬地點。也可用籠裝法,在籠內裝一些草把之類的作為隱蔽物,然後將林蛙裝入,放到越冬池中。

林蛙在水庫中越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檢查越冬河流的水量變化,特別是翌年1—2月份,水量小,要經常檢查避免有凍乾斷水的河段,使林蛙凍死。二是有些水庫屬死水區,要經常打通氣孔,保證林蛙的需氧量。三是注意防止黃鼬、鼠類等天敵危害。

六、撈捕技術

每年秋季林蛙體大肥胖、蛙油質量好、經濟價值高,林蛙成集羣性下山入河,是回捕林蛙的最佳時期。

人工養殖林蛙的捕捉方法,目前主要用塑料膜攔截法和甕子捕捉法。這兩種方法,回捕率高,對林蛙的傷害小,且捕撈簡單,成本低,此外還可採用翻石法、網撈法、草把誘捕法等方法進行捕捉。

(一)塑料膜攔截法是指在林蛙下山的路線上設塑料膜圍牆攔截捕捉的方法。在選好的森林邊緣,用塑料膜圍高1.5米,向內(林蛙下山一面)傾斜45—60°角的圍牆,下端用土壓實,在圍牆內清理0.5—1米寬的平道上深挖50釐米的溝道,9月中旬到10月初的陰雨天氣裏,在溝道里便可捕捉到大量林蛙。

(二)甕子法就是用柳條、榆樹條等編成的魚塢子形狀的籠子,要比魚塢子稍大些,在每年的8月末就應在坡度大,流速快的地方修建倒八字形的甕子口,9月中旬把甕子安裝好,可捉到大量的林蛙。

不論採取何種方法,都要儘量避免損傷林蛙,並做認真挑選,選留一定量的種蛙單獨貯存。未成齡幼蛙應迅速送到越冬場,成齡商品蛙應儘快出售。

大棚生態綜合孵化半封閉養蛙法

此法適合山區養殖。選擇兩山夾一溝,有水源、樹木、植被和昆蟲多的自然條件為養蛙場所,採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進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飼養,夏季在山林中進行區域放養,秋季收回,放入水庫中越冬。由於大棚保温、防雨、人為調水、調温、餵食、無天敵,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達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只有50%左右;幼蛙比野生放散養的提前近兩個月上岸。由於前期用繁殖昆蟲人工餵養,幼蛙生長快,進入森林生活時,捕食和跳躍防天敵能力強。採用半馴化飼養後的林蛙,具有條件反射習性,於秋季氣温低時回到馴養地點,回捕率一般高達38%以上,最高達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產週期由散養3年縮短到2年出欄。此法具有投資少(3000元可養10萬隻以上)、養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50萬隻)、回捕率高、效益好等特點。

大棚立體綜合生態全封閉養殖法

此法適合於庭院、郊區、農田、大棚、果園、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養殖。採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區域夏季圈養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温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投放人工繁殖的昆蟲,快速育肥飼養的辦法。其特點是集中飼養管理,天敵少、損失回收率高見效快,一所即可出欄。利用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進行葡萄、蔬菜、林蛙、昆蟲等綜合生態立體種養,可養5萬隻成蛙,年收10萬以上。

室內高密度快速精養法

此法適合於大部分地區家庭樓內、平房及大規模工廠化養殖。先在室內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進行種蛙配對、產卵、孵化,飼養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學原理,在室內用立體三層籠箱、投放人工繁育昆蟲飼料,採用恆温快速育肥、高密度精養的辦法,每平方米可養殖幼蛙500只,青年蛙300只,商品蛙150只。幼蛙飼養4—6個月即可出欄,一年四季均可養殖,每年可養三批幼蛙。立體養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個月可獲純利1.5—2.2萬元。此法不受條件、氣候的侷限,投資可多可少,規模不限,易管理,見效快,成活率高達85%,收穫率100%,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重視和科研機構的大力支持。

標籤: 林蛙 養殖 技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369y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