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什麼意思?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青:靛青;藍:草名。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成語發音: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成語解釋:青:靛青;藍:草名。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成語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18回:“固然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究竟是他受業之師,況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學問豈能懸殊?”

成語繁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分句;指後人勝過前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近代成語

近義詞: 青出於藍 查看更多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林,老江何必派我來幫助你?”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什麼意思?

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意思: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比喻人經過學習或教育之後可以得到提高。

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完整説法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拼音為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屬於常用成語,字數為八字成語,結構為複句式成語,年代為近代成語,感情色彩為中性,在句子中作賓語、分句,常用來形容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近義詞為青出於藍,出自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例句

1、姚欣欣是我一手帶出來的,取代就取代,她年紀輕輕也算我教導有方,這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2、陳浩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只用鼻子哼了一聲。

3、任何技藝都一樣,只要肯努力,誰説後學的人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4、葉帆一臉鄙夷,他一身本事都是老傢伙教的,截至目前,除了武學領域被老傢伙爆出翔之外,其他領域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5、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對於我們來説不會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只要我們足夠的努力。

6、正所謂子承父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青出於藍勝於藍是什麼意思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青:靛青,青色顏料。藍:蓼藍,一種可以提煉顏料的草。靛青是從蓼藍裏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比喻人經過學習或教育之後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拼音:

[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

成語形式 :8字成語

成語結構 :複句式成語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繁體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成語用法 :作賓語、分句;指後人勝過前人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近義詞

冰出於水而寒於水,更勝一籌,長江後浪推前浪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反義詞

老頭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一代更比一代差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出處: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 勸學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語故事:

北魏文人李謐學習很用功,在文學博士孔璠門下做學生,勤奮刻苦,虛心好學,提高很快。幾年後,李謐的學問超過了他的老師孔璠,孔璠反過來向李謐求教。同學們做歌:“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

相關造句

1、你們年輕人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2、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十五年來,他的成就已經超過老師。

3、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

4、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真是一點都不假,入了大玄宗,望你們更上一層樓,若無他事,便散了吧。

5、果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騷年,你狠有前途,將來如果不讀書了,可以來我的醫學系當老師。

6、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是像他孟九一樣久居夢中毫無作為。

7、事實證明,你葉亦凡不愧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好小子!

8、此時此刻,充盈在我們心間的,既有師生之情,又有惜別之意,更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驕傲和自豪。

9、姚欣欣是我一手帶出來的,取代就取代,她年紀輕輕也算我高敏教導有方,這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0、米雪也開始計較起來,要是哪一天他敗在她的石榴裙下來,她就玩命地虐他,看誰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什麼意思啊?

意思是:青是從藍草裏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更深。比喻人經過學習或教育之後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出自:荀子(荀況)[戰國後期]《荀子·勸學》。

原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釋義:君子説: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

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製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着劃時代的變革。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各自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説,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為了揭示後天學習的重要意義,他創作了《勸學》一文。

《勸學》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全文除少數地方直接説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文中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並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覆地説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説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是什麼?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是靛青是從蓼藍裏提煉出來的,但是顏色比蓼藍更深。比喻人經過學

習或教育之後可以得到提高。

1、“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出自《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_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_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後起之秀,而用藍草比喻他們的老師或前輩,常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後人勝過前人。

3、典故:北魏文人李謐學習很用功,在文學博士孔_門下做學生,勤奮刻苦,虛心好學,提高很快。幾年後,李謐的學問超過了他的老師孔_,孔_反過來向李謐求教。同學們做歌:"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該怎麼解釋,

荀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兩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勸學》中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來教導弟子,説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弟子們能夠堅持不斷地學習,以達到更高的境界.

恐怕,荀子自己很難想到,兩千年以後,後世的人會引用自己曾經創造的文字來讚揚他.實際上,青,是指靛青這種顏色;藍指的是可以用於製做靛藍染料的數種植物.荀子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而後世一般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來形容學生勝過老師,與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荀子早年可謂出師於儒學,他繼承了孔子“禮”的思想.並使之得以發展和完善.另外,荀子並不排斥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説,而是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學説的精華,成為諸子百家學説的集大成者.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成為了戰國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經輔佐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而荀子的另一個學生李斯,也成為了秦國的宰相,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成為了中華大帝國的國家行政制度創建者.

難怪到了後世,梁啟超評價説:“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子.”譚嗣同説:“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學,皆荀學也.”毛澤東也認為:“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可以説,荀子的思想為形成兩千多年中華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荀子關於“禮”的思想也是其影響中國政治以及社會制度思想的最關鍵部分.荀子提出與孟子相反的觀點,強調人性有惡.他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

在他看來,“禮”就是先王(周及周以前的帝王)制定的用來調節人們慾望,避免“爭則亂”現象的“度量分界”.“禮”規定了人們在政治、經濟上的等級區分,可以使人們在社會中各安其位,從而避免了戰亂.

從社會安定的意義上看,荀子的“禮”保證了在當時極端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條件下,生產可以順利進行,社會財富得以積累.也正是在這種“禮”的影響下,戰國的紛爭時代得以終結.這些都為華夏文明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荀子的另外一個重要觀點,是他關於天論的看法.秦朝以前,人們更多的人為世界是由上天主宰的,人的認知與行動都是有限的.早期的天命觀和迷信思想在那個時期十分普遍.而荀子在總結了百家學説之後,對人與天的關係,有了一個客觀的評價.

荀子認為“天行有常”,“天地合,而萬物生”;天地萬物的形成、發展、消亡都受客觀規律的支配.他提出,只要人們把握這個“常”(規律),按照規律辦事,就能獲得成功.這種觀點大大增強了人們追尋規律,瞭解規律,利用規律的信心;也大大增強了古人改變落後世界的決心.

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在教育上,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可以通過積累而提高的,學習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十分倡導學以致用,非常重視實踐的作用,強調認識的目的在於實踐.因此在各科教學中,教師要身體力行,教育學生在學習中,注重實踐,知行一致,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

荀子提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思考能力,主張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依靠學生學習的內驅,循循善誘,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獨立思考,這和現代教學論中強調的課堂教學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張通過具體形象來曉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導、啟發學生主動探索,以鍛鍊才能,啟發智慧;希望教師尊重學生的獨創精神,慎重對待學生的提問,掌握恰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點撥.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對當今的教育問題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導意義.

荀子,作為從那個混沌年代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時空的阻隔,卻依然值得後世去肯定,去讚揚.也許他思想的珍貴之處正在於——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超凡預見性;也許他的成功之處正在於他包容萬家之言,卻又不失去自我思想的寬容與自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z1x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