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向若而歎是什麼意思?

向若而歎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歎不如。

向若而歎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向若而歎

成語發音:xiàng ruò ér tàn

成語解釋: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歎不如。

成語出處: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成語繁體:向若而歎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指自歎不如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自歎不如查看更多向若而歎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清·錢謙益《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未有不望崖而返、向若而歎者也。”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於是河伯就轉過他的臉,抬頭看着海,對海若歎息説。

出處:先秦莊子《秋水》

原文節選: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譯文:

於是河伯就轉過他的臉,抬頭看着海,對海若歎息説:“俗語有這樣的話:‘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認為誰也比不上自己’,這樣的人,説的就是我。我曾經聽説有認為孔子的知識少、伯夷的仁義輕的人,一開頭我不相信。

如今我看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難於窮盡,(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門下請教,就非常危險了。我就會長時間地被真正的大名家恥笑了。

秋水賞析

本文是一篇以對話方式展開説理的論説文。在整體構思上,本文通篇採用寓言形式説理。作者虛構了一個河伯與北海若對話的寓言故事,通過兩個神話人物的對話來展開説理、闡明觀點,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

論證上,多用形象比喻説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説理多是由個別到個別的比較論證法。運用比較論證法中,又包含性質相似的類比論證法,如“拘於虛”之井蛙、“篤於時”之夏蟲與“束於教”之曲士之間的比較,便是類比論證。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什麼意思??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的意思是:這個時候河伯轉變了原來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海神若仰首慨歎道。這句話出自選自《莊子·外篇》,《秋水》篇(河伯與北海)。

原文: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譯文:在這個時候河伯轉變了原來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海神若仰首慨歎道:“有句俗話説,‘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説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

況且我曾聽説有人認為孔子的見聞淺陋,伯夷的道義微不足道,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廣闊無邊,我如果不是來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非常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説過:“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遊》、《莊子·外篇·秋水》、《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莊子·秋水

望洋向若而歎曰的望洋是什麼意思

“望洋向若而歎曰”的“望洋”是指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歎,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歎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的意思是:這個時候河伯轉變了原來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海神若仰首慨歎道。這句話出自選自《莊子·外篇》,《秋水》篇(河伯與北海)。

〈秋水〉中怎樣理解“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一句?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着海神仰首慨歎。

釋義:

始:才,剛才:方~;

向:對着,介詞;

出處:

莊子·《外篇·秋水》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參考資料:_

望洋向若而歎曰 望洋

望洋興歎

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歎。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歎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歎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14),拘於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17),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3),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34)?”

【譯文】

秋天裏山洪按照時令洶湧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裏。河神順着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着海神仰首慨歎道:“俗語有這樣的説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説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説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説:“井裏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這説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裏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裏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裏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裏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裏生長,舟車在這裏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羣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標籤: 向若而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06m5n3.html